"霃霃太古云":太古以来的云气弥漫昏暗,
"至今未开辟":至今仿佛从未开辟过天地。
"山气日汹涌":罗浮山的元气每日汹涌奔腾,
"随风洒精液":随风吹洒着天地精华。
"触石生洪波":云雾触击山石化作洪波涌动,
"微茫在咫尺":渺茫的景象近在咫尺。
"登山若浮海":登山如同漂浮在大海之上,
"舟航即轻策":轻便的竹杖竟似行舟之桨。
"浮山复浮去":传说中浮山曾漂向远方,
"与罗万里隔":与罗山相隔万里之遥。
"仅余玉女峰":如今仅余玉女峰娟秀挺立,
"娟娟在肘腋":仿佛就在手肘腋下之间。
"蓬莱无根蒂":蓬莱仙山本无根基,
"左股长为客":左侧山体长久漂泊做客。
"铁桥苦拘系":铁桥峰如绳索将两山拘系,
"峰峰合体魄":让群峰合为一体。
"一气胶漆之":天地元气如胶似漆交融,
"洞天在肝膈":洞天福地藏于山峦深处。
"雷风吐噏时":雷霆与风息吞吐之际,
"氤氲相损益":云雾氤氲间互相增益。
"峨峨在虚无":山势巍峨仿佛悬浮虚无,
"荡踏难留迹":踏足其上动荡难留痕迹。
"如何太华山":为何太华山,
"乃为巨灵擘":传说由巨灵劈开?
"便道通句曲":人间便道可通句曲山,
"大天有阡陌":天上大界也有阡陌纵横。
"玉笥一南窍":玉笥山如南方窍穴,
"日月暗相射":日月之光暗中交相激射。
"朱明本火府":朱明洞本是火府之地,
"草木多纯赤":草木多生纯赤之色。
"朱竹含葳蕤":朱竹生长得葳蕤繁茂,
"红翠美毛翮":红翠之色美如鸟羽。
"南禺亦丹穴":南禺山如同丹穴之境,
"凤族以千百":栖息着千百凤鸟族群。
"口衔芙莲花":凤凰口衔着莲花飞舞,
"纷纷堕瑶席":纷纷扬扬坠落瑶台坐席。
"珠尾若扬麾":珠玉般的尾羽如挥舞旌旗,
"往来拂巾舄":往来拂过游人的巾鞋。
"麻姑何秀峙":麻姑仙子身姿秀拔峙立,
"散发至腰脊":长发垂落至腰脊之间。
"上下飞峰间":她在群峰间上下飞舞,
"不肯相扶掖":不肯接受他人的搀扶。
"筋力尽青冥":我用尽气力登上青冥绝顶,
"渐与空天迫":渐渐与空天相接迫近。
"微躯若鸿毛":微小身躯轻如鸿毛,
"顺风思一掷":想借顺风纵身一跃。
"衫袖即飙车":衣衫衣袖便似飙车驾云,
"不用浮丘伯":无需浮丘仙人相助。
"神明自鼓舞":心神自能随天地鼓舞,
"鸾鹤惟所择":鸾鸟仙鹤任我选择为伴。
"便携二大夫":于是便携两位大夫同游,
"八极恣挥斥":在八方极远之地肆意遨游。
"神仙虽惝怳":神仙之事虽恍惚难测,
"此中有窟宅":此山中却必有栖身窟宅。
"真道苦无言":真正的大道沉默无言,
"与天日相索":只与天地日月相求索。
"聪明乃尘垢":世人的聪明不过是尘垢,
"陶铸有微责":造化之神尚有细微责任。
"虽复游无穷":即便遨游于无穷之境,
"亦自悲人役":仍为人间劳役而悲叹。
"神山有离合":神山自有离合聚散,
"依依且朝夕":朝夕相依相伴。
"鳌首或浮沉":巨鳌之首领或沉或浮,
"广大日以积":天地广大日日累积。
"弥缝费造化":弥补天地裂缝费尽心机
"随波恐流易":唯恐随波流散易逝。
"分水一泉源":一泉源头分隔水流,
"自天通地脉":从天上贯通地下脉息。
"瀑布纵横飞":瀑布纵横飞泻而下,
"与海相潮汐":与大海共起潮汐。
"天鸡一咿喔":天鸡一声啼鸣报晓,
"扶桑已半白":扶桑树上已现半白曙光。
"海日长三丈":海中日出长至三丈,
"玄黄始一隙":混沌玄黄初开一隙。
"光明未丽天":光明尚未普照天际,
"外体已赫赫":外表已赫赫辉煌。
"摇荡二石楼":摇荡着两座石楼胜境,
"烧空如琥珀":烧红天空如琥珀晶莹。
"生长旸谷旁":太阳生长于旸谷之旁,
"郁仪日亲炙":受日神郁仪日日滋养。
"中夜已寅宾":中夜时分已迎日东升,
"导引成肥硕":导引之下渐渐丰腴健壮。
"咸池灼欲焦":咸池被晒得灼热欲焦,
"沧凉吾自适":我自感受清凉适意。
"一下曜真台":一旦下到曜真台上,
"人间愁踧踖":人间便生愁绪局促。
"百虑生黄埃":百种忧虑如黄埃纷起,
"世务婴繁剧":世俗事务繁杂纠缠。
"三山居水下":蓬莱三山沉于水下,
"船交苦风逆":舟船相交苦遇风逆。
"赍去童男女":当年秦始皇遣送三千童男女,
"三千良可惜":如今想来实在可惜。
"罗浮即方丈":罗浮山本就是海上方丈仙山,
"甘心自古昔":自古以来便令人甘心向往。
"南岳一佐命":作为南岳的佐命之山,
"仙卿此注籍":仙卿在此登记仙籍。
"大夫代天工":两位大夫代行天工之责,
"于此宜区画":应在此处谋划治理。
"虽无封禅书":虽无封禅的文书镌刻,
"名山望润泽":名山仍盼望得到润泽恩惠。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1. 分段赏析
“霃霃太古云,至今未开辟”以夸张笔法渲染罗浮山云气的亘古弥漫,仿佛天地未分的鸿蒙状态,奠定全诗神秘邈远的基调。“山气日汹涌,随风洒精液”将山岚比作天地孕育的精华,动态的“汹涌”与静态的“洒”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感。“登山若浮海,舟航即轻策”以出海泛舟为喻,写登山时云雾缭绕如浪涛的视觉错觉,轻便的竹杖竟成“舟航”,暗含人在自然奇观前的渺小与对超凡体验的惊喜。接着引入“浮山漂离又与罗山聚合”的传说,“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以“肘腋”之近写山峰的娟秀可亲,与“万里隔”的遥远形成空间张力,而“铁桥苦拘系,峰峰合体魄”则以拟人化的“苦拘系”,将铁桥峰比作维系两山的绳索,既交代地理成因,又为山水注入命运纠葛的想象。“一气胶漆之,洞天在肝膈”以“胶漆”喻天地元气的交融,将“洞天”比作山的内脏,想象奇崛。“雷风吐噏时,氤氲相损益”从听觉与视觉角度,写风雷吞吐间云雾的盈亏变化,充满辩证哲思。“峨峨在虚无,荡踏难留迹”承接前句,写山峰仿佛悬浮虚空,踏足时动荡无着,强化仙境的缥缈感。诗人笔锋一转,以“如何太华山,乃为巨灵擘”的疑问,将罗浮与华山神话对比,暗赞罗浮的浑然天成。“玉笥一南窍,日月暗相射”以“窍穴”喻山体结构,想象日月之光从南北暗通激射,赋予山以宇宙通道的神秘感。“朱明本火府,草木多纯赤”转入色彩描写,火红色的草木、朱竹与翠羽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凤族以千百”则以数量堆砌,极写南禺山作为“丹穴”的生机,凤凰衔花、珠尾扬麾的画面,如仙幻电影般绚烂。“麻姑何秀峙,散发至腰脊”刻画神话人物的飘逸形象,“上下飞峰间,不肯相扶掖”以拒绝搀扶的细节,凸显其孤高与自由,实则投射诗人对摆脱世俗羁绊的向往。“筋力尽青冥,渐与空天迫”写登山至绝顶的疲惫与接近天穹的震撼,“微躯若鸿毛,顺风思一掷”以“鸿毛”自喻,既写身体的轻盈,又含“超脱尘世”的隐喻。“衫袖即飙车,不用浮丘伯”大胆想象衣袂化作风云之车,摒弃对仙人的依赖,强调个体与自然的直接对话。“便携二大夫,八极恣挥斥”从个人体验转向偕友同游的豪情,“恣挥斥”三字尽显登临绝顶的意气风发。“神仙虽惝怳,此中有窟宅”以退为进,承认仙境虚幻却坚信其存在,暗含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聪明乃尘垢,陶铸有微责”陡然转折,批判世人的机巧如尘埃,感慨造化仍需补苴天地裂缝,流露出对人间劳役的悲悯。“神山有离合,依依且朝夕”以神山的聚散无常,喻人生的聚散与世事的变迁,“鳌首或浮沉”化用《列子》典故,担忧天地根基的不稳,实则暗指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局。“一下曜真台,人间愁踧踖”对比仙山的超脱与尘世的局促,“百虑生黄埃,世务婴繁剧”以“黄埃”喻俗务的纷扰,简洁的比喻道尽人间烦恼。诗人以秦始皇求仙未果的典故,批判对功名的虚妄追求,直言“罗浮即方丈”,将现实山水升格为精神仙山,“大夫代天工,于此宜区画”则从个人抒怀转向对时政的期许,希望官员能像治理天下般润泽名山,暗含“名山亦需仁政”的治世理想。
上一篇:清·乾隆《辽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