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líng
diào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xiāo
tiáo
gèng
jiāng
nán
jiā
huā
liǔ
céng
liù
dài
zhǐ
wèi
chūn
guāng
néng
zuì
fēng
zhāo
jīn
jiā
shuāng
chuī
tiān
qiáo
cuì
qín
huái
qiǎn
rěn
hán
qīng
lèi
rèn
ěr
yàn
qíng
fēi
guī
guó
yòu
zěn
wàng
xīng
lóng
pán
jiǔ
yòu
cāng
cāng
wáng
líng
méi
huā
jiǎng
shān
sōng
shù
wèi
shí
nián
suì
shí
rén
yóu
zài
wèn
jūn
duō
shǎo
néng

译文

江山如此萧条冷落,再不要,空忆江南多么美丽。繁花丽草啊并不会使六朝统治者们透惑,只因为他们自己被春光陶醉而不思进取。春风中荡漾着悠扬的笛声,金笳声飘荡在繁霜满天的晚夕,笙歌管弦朝朝暮暮,直吹得统治者忘乎所以。清浅的秦准河水啊,怎能盛得下这么多伤心的泪水。任凭燕子多么铁石心肠冷酷无情,当它飞归故国时,又怎能忘记盛衰兴替。虎踞龙盘这险要的形胜,又哪能使王朝长久,想必又会有新的苍苍王气升起。灵谷寺那盛开的梅花,钟山那翠绿的松树,谁能知道它们已经生长多少岁。陵旁石人石马至今仍在,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

逐句剖析

"萧条如此":江山如此萧条冷落,

"更何须":再不要,

"苦忆江南佳丽":空忆江南多么美丽。

# 江南佳丽:指南京。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花柳何曾迷六代":繁花丽草啊并不会使六朝统治者们透惑,

# 六代:指建都于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花柳:指南京美好的风光,也暗示南京盛时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

"只为春光能醉":只因为他们自己被春光陶醉而不思进取。

"玉笛风朝":春风中荡漾着悠扬的笛声,

"金笳霜夕":金笳声飘荡在繁霜满天的晚夕,

# 金笳:古管乐器名。流行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间,称为“胡笳”。此指清兵的军乐。

"吹得天憔悴":笙歌管弦朝朝暮暮,直吹得统治者忘乎所以。

"秦淮波浅":清浅的秦准河水啊,

# 秦淮:秦准河。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汇入长江。秦淮河畔旧为娼妓聚居之区。

"忍含如此清泪":怎能盛得下这么多伤心的泪水。

# 此:一作许。

"任尔燕子无情":任凭燕子多么铁石心肠冷酷无情,

# 任尔燕子无情: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周邦意《西河·金陵怀古》词:“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词中亦用此意。

"飞归故国":当它飞归故国时,

# 故国:故都。指南京。故:一作旧。

"又怎忘兴替":又怎能忘记盛衰兴替。

# 兴替:兴废,兴亡。

"虎踞龙盘那得久":虎踞龙盘这险要的形胜,又哪能使王朝长久,

# 虎踞龙盘:喻南京的险要形势。《金陵图经》:“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盘:一作蟠。

"莫又苍苍王气":想必又会有新的苍苍王气升起。

# 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

"灵谷梅花":灵谷寺那盛开的梅花,

# 灵谷:灵谷寺。在今南京中山门外,前身为开善寺,原建于南朝梁时。为钟山风景最胜之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寺内有梅花坞,遍植梅花。

"蒋山松树":钟山那翠绿的松树,

# 蒋山:即钟山。汉末秣陵尉蒋子文死难于此,故名。

"未识何年岁":谁能知道它们已经生长多少岁。

"石人犹在":陵旁石人石马至今仍在,

# 石人:指明孝陵前的石人。明孝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陵前有十二对石兽、四对石人。

"问君多少能记":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秣陵吊古》为明末清初屈大均所作词作。上片着重描绘故都金陵萧条冷落、改换容颜的衰颓景象,以苍凉笔触宣泄词人深重悲怆;下片转而运用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层层递进地抒发眷念故国的哀婉情思,最终以永恒自然反照人间沧桑,寄托对历史变迁的无尽感怀。全篇意境雄浑苍茫,情感激越沉痛,既见家国巨变的深切痛切,又显历史沉思的深邃通透。作品融壮阔气象与幽微情致于一体,景语、情语与理趣浑然相生,语言凝练而余韵悠长,形成苍凉悲慨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念奴娇·秣陵吊古》为明末清初屈大均所作词作。清顺治七年(1650),21岁的岭南才子屈大均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为避祸端削发为僧,遁入番禺县雷峰海云寺。此后六年(1656),他以僧人身份首次离粤北游。至顺治十六年(1659),屈大均北游至南京并暂居于此,推定此词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虎踞龙蟠”化用诸葛亮评价南京地势的典故(《金陵图经》),暗指明初定都南京的地理优势,却以反问“那得久”暗示倚仗地势难保长治久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暗引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之意,以笙歌管弦的享乐场景,喻指南明政权耽于声色而覆灭。“燕子无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借燕子归巢反衬人事变迁,强化兴替无常之叹。比喻:“吹得天憔悴”以“憔悴”喻指统治者沉迷享乐导致国运衰颓,将抽象的政治危机具象化为自然意象的衰败。“秦淮波浅,忍含如此清泪”以秦淮河水的“清泪”比喻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亡国之痛,赋予河流人格化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开篇,首句即奠定全词基调。屈大均创作此词时正值顺治十六年(1659),金陵仍呈荒疏景象,足见清初对这座古都破坏之严重。基于这样的现实认知,词人直言不必苦忆往昔繁华。下接“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二句,意指不应归咎于自然景物,实乃“酒不醉人人自醉”——六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在政治积弊。继而以“玉箫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作喻,揭示当政者的腐朽本质:朝堂笙歌与边塞笳声交替作祟,终使国运衰微。这种历史规律不仅适用于元代,明末亦复如是。结句“秦淮波浅,忍含如此清泪”尤显沉痛:金陵屡经兴亡,每逢朝代更迭必涌大量遗民血泪,而狭窄的秦淮河实难承载如此深重的历史悲怆。下片转以典故与自然意象深化主题。“任尔燕子无情、飞故国,又怎忘兴替”句,通过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借燕子重临故宅的意象暗喻历史循环——纵然燕子无情,目睹王谢堂前变迁亦当见证兴衰。继而“虎踞龙盘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展开议论:金陵虽具险要地势,然“王气”之说实为虚妄,若无善政维系,形胜之地终难长久。在批判自然景观之后,笔锋转向实物见证:“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以古树沧桑暗示历史纵深。结句“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尤具深意:孝陵石像虽存,但历经沧桑巨变,纵使无言见证者亦难尽记人事代谢。这种举重若轻的收束方式,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云吊古,实是伤今,声情激楚,荡气回肠,通过对秣陵往事的追怀,抒发了作者对故国兴亡的深沉感愤。

现代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岭南历代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下一篇:清·刘城《寄白门余澹心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