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角动行人":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
# 行人:征人。,动:惊动。,吹角:中吹响的号角声。
"喧喧行人起":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 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悲马嘶乱":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
# 悲:一作应。,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
"争渡金河水":双方抢着渡黄河。
# 金河水: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金:一作黄。
"日暮沙漠陲":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
# 陲:边陲,边地。
"战声烟尘里":沙漠弥漫着战士们的厮杀声。
# 战声:一作力战。
"尽系名王颈":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
# 名王:指匈奴首领。,系:捆绑。
"归来献天子":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 献:一作报。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青年士子从骑马离家奔赴战场到最终凯旋而归的过程。前四句通过“吹角”“喧喧”“笳悲”等声音,生动展现了渡河出军时的紧张氛围;后四句从侧面描写战争场景,并以“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凸显战士获胜后的激昂豪情,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的前四句写渡河出军,借助“吹角”“喧喧”“笳悲”等各种声响,侧面烘托出军队出征时紧张、激昂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即将来临的紧迫感。侧面描写:后四句写战争,没有直接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等环境描写,侧面展现战争的激烈与艰苦,以及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奋战。
3. 分段赏析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以“吹角”声起笔,点明行军场景,“喧喧”生动展现士兵被号角惊醒后紧张忙碌的出征准备画面,充满动态感。“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中,“笳悲”“马嘶乱”描绘出战斗即将爆发时的紧张氛围,一个“乱”字勾勒出嘈杂场面,而“马嘶”侧面体现战士的激昂情绪;“争渡”的“争”字,凸显战士们奋勇争先、渴望杀敌的精神。“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从时间和环境角度,写战斗从白天持续到日暮,“沙漠陲”“烟尘里”的场景描写,烘托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描绘出战斗胜利后,将士们擒获敌酋凯旋的画面,“尽系”“归来献”等表述,将战士们的自豪与报国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从军行》展现出积极报国的奋发情绪,流露王维前期进步的政治倾向与爱国热情,极具盛唐边塞诗激情振奋的时代特色。在艺术上,节奏明快且语言铿锵,诗人精准抓取事物特点,以凝练之词承载丰富内涵,显现出语言技巧。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兄弟回雪夜》
下一篇:唐·孟郊《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