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tá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ào
líng
duō
bìng
hòu
shàng
ài
zhuó
wén
jūn
jiǔ
rén
jiān
shì
qín
tái
yún
huā
liú
bǎo
màn
cǎo
jiàn
luó
qún
guī
fèng
qiú
huáng
liáo
liáo
wén

译文

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容,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逐句剖析

"茂陵多病后":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

# 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

"尚爱卓文君":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

# 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人间世":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

# 酒肆:卖酒店铺。

"琴台日暮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

"野花留宝靥":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容,

# 宝靥: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

"蔓草见罗裙":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 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蔓草:蔓生野草。

"归凤求皇意":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

# 凤求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寥寥不复闻":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琴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追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传奇,抒发了对古人高洁风骨的敬仰与对当下知音文化凋零的感慨。首联以相如暮年坚守爱情起兴;颔联虚实相生,勾连历史与现实;颈联借野花蔓草寄托追思;尾联以“凤求凰”绝响暗讽时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用典精妙,意象凄美,感情真挚,将怀古之情与身世之叹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甫诗风中沉郁蕴藉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琴台》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之作。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寓蜀地,深感时局动荡与理想失落。琴台所承载的相如文君冲破礼教、追求真情的勇气,正与诗人反抗现实压抑的心境相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琴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成都琴台古迹为题材,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展开怀古。首联以“茂陵多病”点出司马相如暮年仍坚守爱情;颔联虚实结合,通过“酒肆”“琴台”勾连历史与现实;颈联以野花、蔓草喻文君风采,暗写时光流逝;尾联慨叹“凤求凰”的知音之意已成绝响。全诗将个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与历史兴衰之感交织,含蓄深沉。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运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如“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归凤求皇意”,借历史故事表达情感,使诗歌内涵丰富,富有文化底蕴。联想:“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由眼前的野花、蔓草联想到卓文君美丽的面容和穿着的罗裙,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借景抒情:“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描写酒肆、琴台和日暮云等景象,借景烘托出一种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3. 分段赏析

《琴台》首联开篇以司马相如暮年多病仍深爱卓文君起笔,赞其爱情之坚贞,奠定全诗追慕古人的基调。“多病”与“尚爱”对比,凸显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颔联写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卖酒的酒肆,以及琴台在日暮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往昔的追思氛围。“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颈联写野花蔓草似残留美人痕迹,虚写文君风姿。以景拟人,空灵缥缈,将历史烟云化为可感意象,怅惘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诗人感慨像司马相如“凤求凰”那样真挚的情意如今已经很少能听到了,抒发了对美好爱情和真情意的怀念与惋惜。

4. 作品点评

《琴台》是杜甫怀古诗中的精品,以琴台为切入点,将历史典故、个人情志与时代感慨熔铸一体。诗中“野花留宝靥”一联,以草木写美人,开创怀古意象新境。尾联“寥寥不复闻”更以弦外之音批判盛唐文化精神的衰微。全诗语言典丽而沉痛,体现了杜甫对士人风骨的坚守,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杜《琴台》诗…“宝靥”、“罗裙”,盖咏文君服饰,而用意亦精矣。以大家数而为此语,近于雕琢。然全篇相称,所以不可及。

明瞿佑《归田诗话》

# 人间之世,付之酒肆;暮云之思,寄之琴台,见相如之洒落不羁,刘云:“长卿怀抱,俯仰见之。”是也。然在今日,文君安在?止有“野花”、“蔓草”,仿佛可象而已。

明王嗣奭《杜臆》

# 裂尽古今人心脾,不能得此四十字,真可泣鬼神矣。“人间百世”,“日暮云”,用古入化。凡用事、用成语、用景语不能尔者,无劳驱役。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三、四,即含凭吊。以玩世行云之地,时成阅世看云之区,此从有处慨其无。五、六,又从无处想其有。七、八,再转出“寥寥”作结。八句凡作四转,但“凤求凰”近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云:千古情种,风流佳话尽此二语(“酒肆”二句下)。邵云:“野花”十字,已开温、李。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梅花落》

下一篇:唐·张琰《官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