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jīn

朝代:唐作者:祖咏浏览量:1
cái
wéi
yáng
jùn
xiāng
guān
yáo
lín
cáng
chū
guò
fēng
tuì
退
guī
cháo
jiāng
huǒ
míng
shā
àn
yún
fān
ài
qiáo
jīn
hán
jìn
lái
ráo

译文

刚进入扬州地界,家乡的路途还很遥远。树林里藏着刚下过的雨水,风势减弱,潮水渐渐退去。江上的渔火映亮了沙滩,密布的船帆几乎挡住了浦桥。身上的衣服单薄,最近的寒气越来越重。

逐句剖析

"才入维扬郡":刚进入扬州地界,

# 维扬:即今江苏扬州。

"乡关此路遥":家乡的路途还很遥远。

# 路:一作地。,关:一作山。

"林藏初过雨":树林里藏着刚下过的雨水,

# 过:一作霁。,藏:一作残。

"风退欲归潮":风势减弱,潮水渐渐退去。

"江火明沙岸":江上的渔火映亮了沙滩,

"云帆碍浦桥":密布的船帆几乎挡住了浦桥。

# 浦桥:浦为小河入江之处,浦桥谓小河入河口上的桥。,碍:遮蔽。

"客衣今日薄":身上的衣服单薄,

# 日:一作正。

"寒气近来饶":最近的寒气越来越重。

# 饶:多。,近:一作昨。,气:一作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扬子津》是唐代诗人祖咏所作的五言律诗。围绕羁旅之思,通过描写旅途见闻抒发漂泊失意之情。诗中先点明初入维扬,家乡路遥,奠定思乡基调;颔联“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勾勒出雨后树林、退潮江面的静谧画面;颈联“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用江火、云帆等意象,从视觉角度展现江边夜景;尾联“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直抒胸臆,借单薄衣衫与寒意,诉说旅途艰辛。全诗融情于景,自然流畅,既展现了扬子津的独特风光,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家乡的孤寂、失意,在写景抒情中尽显唐诗的韵味与诗人细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代寒门士子为谋仕途,常需离乡背井,漂泊无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鲍溶早年隐居江南避世,虽家境清寒却气节刚毅。漂泊生涯中,他遍历山川,凭栏怀古所作诗篇多成传世佳作。其晚年境遇正如诗中所言"卒飘蓬薄宦",最终漂泊为官,客逝于三川之地。这组羁旅诗作,正是诗人浪迹天涯时留下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中“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寒冷天气中的困窘,衬托出羁旅途中的艰辛,使诗人漂泊失意的形象更加鲜明。化用:文中提到唐人诗中写江上渔火的名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通过引用这些名句,与本诗中“江火明沙岸”的描写形成类比,突出了本诗意境之美,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借景抒情:作者在颔联和颈联中通过描绘“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等景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借雨后初晴的江景、津渡的夜景,烘托出一种凄迷、孤寂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羁旅漂泊的愁苦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可见,诗人自江南避地启程后沿运河北上,途经扬州杨子渡口夜泊时触景生情写下此章。考据《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之记载,因古籍中“惟”常作“维”,故“维扬”遂成扬州别称。此地自隋末杜伏威戍守设镇,至唐高宗时升格为县,扼守江运河交汇要冲,系南北漕运枢纽。诗人甫离隐居之所,转瞬已置身杨子渡头,随着舟行渐远,故园身影在苍茫水雾中愈发模糊。开篇“才”“遥”二字形成时空张力:甫入维扬便觉故乡渺远,后续羁旅之思已隐现其中,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颔联写雨霁江景,笔法精微。“林藏初霁雨”以“藏”字勾勒雨收云散之态:远望林海苍翠欲滴,细辨枝叶凝珠,雨痕若隐若现,恰似水墨氤氲;“风退欲归潮”则摹写潮汐韵律,新涨江水在风推浪涌下缓缓退却,既展现自然律动,又为结句寒潮埋下伏笔。二字点睛,令平远江景顿生流动气韵。颈联转写津渡夜色,光影交叠。“江火明沙岸”化用杜甫、张继等前贤意象而另辟蹊径:渔火明明灭灭,将朦胧沙岸勾勒得轮廓分明;“云帆碍浦桥”更以“碍”字写尽漕运盛况——点点星火映照下,江畔桥墩已被密集船队遮蔽,侧面凸显杨子渡交通枢纽的繁忙气象,较之张祜“两三星火”更显空间纵深感。尾联“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收束全篇,双关妙用:既实写单衣难御江风之凛冽,又暗喻漂泊生涯的孤寒清苦。“薄”与“饶”构成双重对照——衣衫单薄与寒意浓烈,客旅之身与天地之浩渺,最终凝结为“寒气侵骨”的彻骨之叹。这种由物理温度到心理温度的转换,使羁旅诗的内涵突破传统悲秋范式,获得哲学层面的生命体悟。

3. 作品点评

该诗艺术表现极具层次感,既见景情相生之妙,又显意境交融无痕,更于含蓄笔触中蕴藏隽永余韵,形成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次联苦思,然却少色。故景有所不赋者,此类是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藏”字微矣,说“初过雨”尤妙(“林藏”句下)。谭云:二句皆妙,出尤胜(“风退”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珽曰:风生潮涨,潮落风微,势原递相鼓动,用“欲归”二字,多少神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尾联见意格。此路去乡文已远,然犹才入维扬郡,则前途尚莫知纪极,回顾乡关,真是日望日远,无限悲酸俱在言外。结叹客衣之薄,所谓冷暖自知也,寓思乡之意更浑。

清黄生《唐诗矩》

# 中四句细写不泊。落句以归里之迫,反收“泊”字。妙在发端“才人”字、“遥”字,便已见更不容于淹泊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才入”者,甫离乡关而来此也。三妙在“藏”字,四妙在“欲”字;雨惟“初过林”乃能藏,潮非“欲归风”不能退。五江夜远景,六津夜近景;“碍”字妙,若无浦桥,则云帆远去而不泊矣。七结一二,八结中四。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明”、“碍”两皆炼字。“明”字人人解得,亦人人道得;“碍”字人人解得,却人人道不得(“江火”二句下)。

明谭宗《近体秋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澄《春云》

下一篇:唐·李赤《姑熟杂咏·丹阳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