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遥望终南,北山秀丽,
#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积雪浮云端":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 积雪:指未融化之雪。
"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林表:林外,林梢。
"城中增暮寒":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 暮寒:傍晚的寒气。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应试咏雪诗。诗中描绘了终南山北面山岭的秀丽、山顶积雪飘浮云端、雪后山林的明亮色彩以及傍晚城中增添寒意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寒冷且壮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余雪景色的独特感受。借终南山余雪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感悟。
2. 分段赏析
开篇“终南阴岭秀”,诗人站在长安城中,极目远眺终南山。映入眼帘的是山的北坡,也就是“阴岭”。山北为阴,阳光罕至,故而积雪残留。一个“阴”字,精准地点出了观察视角与山的方位特征,用词极为确切。“秀”字则是诗人遥望所得的直观印象,此字高度凝练,既生动地描绘出终南山在积雪映衬下所展现出的灵秀、峻美之态,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对积雪的描写,可谓承上启下,衔接巧妙。“积雪浮云端”一句堪称神来之笔。从常理而言,积雪自然无法真正浮于云端,但诗人在此处运用了奇妙的艺术想象与夸张手法。终南山的阴岭高耸入云,山巅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清冷的光芒。与此同时,山间云雾缭绕且不断流动,从远处的长安望去,那高出云端的积雪与飘浮的云雾相互交融,远远看去,便产生了积雪仿佛浮在云端的奇妙视觉效果。“浮”字用得极为生动,它不仅形象地表现出终南山阴岭的高峻,积雪之深厚,还赋予了画面一种灵动、缥缈的美感,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让人不禁对终南山的巍峨壮丽心生向往。虽然此句未直接提及阳光,但却为后文“林表明霁色”中阳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前后联想,感受到诗人构思的精巧。“林表明霁色”一句,视角从整体的山与积雪,转向了局部的山林。“霁色”明确指出此时正值雨雪初晴,阳光重新洒向大地。阳光照耀在终南山高处林梢之上,给树梢涂上了一层明亮、绚烂的色彩。诗人特意强调“林表”,是因为只有终南山的高处,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阴岭之上的林梢,才能率先沐浴在这初晴的阳光之中。此时,夕阳西下,余晖平射而来,染红了林表,而之前“浮云端”的积雪在这余晖的映照下,也被照亮,与明亮的林表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层次丰富。一个“明”字,生动地描绘出阳光照耀下林梢熠熠生辉的动态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而“霁”字更是至关重要,它点明了特定的天气状况——雨雪初晴。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在平常日子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时山峦被阴霾遮蔽,自然难以看清;即便是大晴天,也常常被笼罩在蒙蒙雾霭之中,难窥全貌。唯有在雨雪初晴的特殊时刻,终南山的真面目才得以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所以,“霁”字不仅是对天气的准确描述,更是诗人能够清晰望见终南余雪并进行细腻描绘的关键前提,使整首诗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诗的末句“城中增暮寒”,笔锋一转,从对终南余雪的视觉描写,过渡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俗话说“下雪不冷消雪冷”,一场大雪过后,当别处的积雪逐渐消融时,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气温降低。此时,唯有终南阴岭由于背阴,尚余积雪未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暮降临,夜晚本就比白天更为寒冷,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遥望终南余雪,那积雪散发的寒光似乎都能让人感受到阵阵寒意,更增添了城中的寒冷之感。这一句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进一步烘托出终南余雪的寒冷与孤寂氛围,同时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雪后初晴、日暮时分,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前三句着重描绘“望”中所见的终南余雪之景,而末句则聚焦于“望”中所感,将视觉与感觉巧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完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说得缥缈森秀。
明钟惺《唐诗归》
# 写“残”字高浑。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凛凛有寒色。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结句有讽。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明玉遮《唐诗选》
# 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清王夫之《诗绎》
# 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清吴敬夫《唐诗归折衷》
# 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下一篇:唐·陆龟蒙《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