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不可极":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
# 楚山:楚地之山。
"归路但萧条":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 路但:一作客自。
"海色晴看雨":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
"江声夜听潮":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剑留南斗近":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
# 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书寄北风遥":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
"为报空潭橘":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
# 潭橘:吴潭的橘子。
"无媒寄洛桥":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 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寄:一作赠。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的五言律诗,借楚山、海色、江潮等自然景象与剑、书、橘等生活物象,抒发了诗人在江南漂泊时的落寞心境与故土之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空潭橘”非泛泛之景,江南橘在北方为稀罕之物,诗人欲寄橘而无媒,既借“橘”的地域特征强化乡愁,又以“千里寄物”的细节化用“陆凯寄梅”的典故,以含蓄笔法写亲情牵挂,避免直抒胸臆的浅白。通感:颔联“海色晴看雨”绘视觉之壮阔(海天晴雨),“江声夜听潮”摹听觉之磅礴(潮声轰鸣),视听结合让江南景致更具冲击力,而“看”“听”的动作又暗含诗人客居异乡的孤独视角。铺垫:诗人先描绘烟雨笼罩的水村、暮色中的江树,渲染出清冷氛围,为抒情打好基础。接着,通过孤舟垂钓、独对孤灯、忽闻乡音等场景,层层展现游子的孤独心境。又巧用柳树、明月、大雁等象征离别思乡的意象,点明情感基调。最后,将眼前江南春色与记忆中故乡春景对照,相似的风光和不同的处境形成反差。这些手法紧密相连,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游子藏在心底的乡愁。
3. 分段赏析
首联“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以眺望起笔:诗人遥望故乡方向,楚山绵延无际,归乡之路只见一片萧瑟。“不可极”写尽空间阻隔之远,“萧条”二字既状路途荒寂,亦暗含归乡无计的怅惘,委婉道出漂泊者的无奈心境。颔联“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转写江南旅居生活:白日里静观海上晴雨变幻,海天浩瀚在晴阳下更显壮阔;深夜中聆听江潮奔涌,涛声轰鸣如万马奔腾。不同于传统江南烟雨的柔婉,诗人以“海色”“江声”勾勒出开阔爽朗的图景,晴雨的动态与潮声的磅礴,虽暂冲思乡之愁,却也反衬出客居异乡的孤寂。受江南海滨风物感染,颈联“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陡添豪情:“剑”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暗喻诗人旅居江南的抱负,仿佛佩剑亦随南斗星闪耀,见其胸襟磊落;然“书寄北风遥”笔锋一转,欲寄家书却因北风遥远而难达,豪情与乡愁在此形成张力——剑心未泯却乡思难遣,寥寥十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尾联“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以细节传情:想将江南空潭的橘子捎回故乡洛阳,却苦无信使。“江南橘”在北方稀罕,这一寄橘的念想,虽因“无媒”成空,却以生活片段写出对家人的细腻牵挂。橘子的酸甜恰似乡愁的滋味,未直言思念,而温情自现,收束全篇的怅惘与期盼。
4. 作品点评
《江南旅情》描绘了江南山川广袤的景致,尤其是海边风光别具特色,少了脂粉气,多了清爽感,别有一番风味。
# 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 报橘,妙,妙!
明钟惺《唐诗归》卷十三
# 祖诗往往露刻画痕,如“海色晴看雨”,竟以名世,要不足取。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 起势最健。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八
# “海色”、“江声”,俱属愁境。三联言身在江南,书传洛北,因剑而说南斗,因书而说北风,用“近”字、“遥”字托出,意致便曲。古人诗不苟下一笔如此。落句又因书寄再转一层,盖以江南多橘故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