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译文
我好像魏文侯穿上冕服来听歌曲一样,年少时写的诗歌,精密谨严,所以不可磨灭。近年写的诗渐渐变得平庸了,人的思想感情如何也就可想而知。置身天地之间,自叹空费光阴,毫无进步。
逐句剖析
"文侯官冕听高歌":我好像魏文侯穿上冕服来听歌曲一样,
# 官冕:上朝、祭祀时穿的礼服,表示态度庄重。这里比喻作者写诗的态度严肃。官:一作端。,文侯:魏文侯。
"少作精严故不磨":年少时写的诗歌,精密谨严,所以不可磨灭。
# 不磨:不朽的意思。磨:磨灭。,精严:精巧谨严。
"诗渐凡庸人可想":近年写的诗渐渐变得平庸了,人的思想感情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侧身天地我蹉跎":置身天地之间,自叹空费光阴,毫无进步。
# 侧身:置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其六十五)》为清代龚自珍的七言绝句作品。《己亥杂诗》的创作年代从嘉庆丙寅年延续至道光戊戌年,后汇编为二十七卷。这一首是诗人整理自己诗集时的自我剖析之作。诗中,龚自珍评价自己早年的诗作,认为其构思精密严谨、才华尽显,足以流传不朽。然而时光消磨了往日的锋芒,如今诗作渐趋平庸,人生也在虚度中流逝。字里行间满是对岁月蹉跎、一事无成的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期。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在这半个世纪里走向终结。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由此开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王朝已风雨飘摇。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国力与经济日渐衰退,西方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向中国输入鸦片,更使清朝经济濒临崩溃。1839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成为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各类冲突从局部蔓延至全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而在1840年之前的矛盾酝酿期,虽有人察觉到社会潜藏的危机,却未能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当时的统治者与官员,如同躲在华堂深院中的燕子,即便天下已现秋寒之兆,他们依旧沉浸在虚假的和煦春光里。庸俗的官僚阶层醉生梦死,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察觉,盲目认为“天朝”的繁华会永续不衰,即便有小问题也不足为惧。国家的衰弱、政府的无能、官场的腐败、仕途的坎坷、百姓的疾苦,这一切都让龚自珍痛心不已。面对衰败的国运,他以思想家的敏锐洞察,直言清王朝的危局,并大胆提出变革主张。早年他曾撰写《西域置行省议》,犀利揭露清朝的腐败与社会危机,还提出一系列开发西北的政策建议;也曾写下《东南罢番舶议》,直指鸦片之害,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可惜这些主张都未被朝廷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描写对早年创作的肯定,到对当下状态的反思,再到对人生境遇的宏观慨叹,将个人创作的得失与生命体验深度融合,尽显沉郁顿挫之感。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文侯官冕听高歌”蕴含对早年作品的珍视与自信。“文侯官冕”或许暗指早年有知音赏识(或自比有才情如文侯者),听其“高歌”的场景,暗含对往昔创作状态的怀念。第二句“少作精严故不磨”直接点明早年诗作构思精密、格调严谨,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那时的作品既有质量,也有被认可的畅快。第三句“诗渐凡庸人可想”流露出深沉的失落与自省。“诗渐凡庸”是对当前诗作水准下降的直言,而“人可想”则将创作的平庸与自身状态关联,暗示随着人生境遇的变迁,心境、才思或许已不如从前,字里行间满是对自我创造力衰退的怅惘。第四句“侧身天地我蹉跎”体现出孤独与不甘交织的复杂情绪。“侧身天地”描绘出在广阔天地间却难以舒展的窘迫感,“我蹉跎”则直抒胸臆,将诗作的凡庸归因于人生的虚度与困顿,既包含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也暗含对自我在时代中处境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