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欢娱后":往昔朝野尽享太平欢愉,
"乾坤震荡中":如今天地动荡战乱未休。
"相随万里日":我们相伴跋涉万里长路,
"总作白头翁":岁月催老终成白发相逢。
"岁晚仍分袂":年迈时却再遭离别之痛,
"江边更转蓬":如江畔飞蓬各自飘零西东。
"勿云俱异域":莫叹此生再难同处一地,
"饮啄几回同":细数往昔共饮同食的相逢,又能有几回这般从容。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五律形式将个人流离与家国兴衰交织,通过“朝野—乾坤”“万里—白头”“分袂—转蓬”等对仗,构建出“乱世友情—生命孤独—时代挽歌”的三重意蕴。杜甫以“诗史”笔法,将贺兰铦的个体命运升华为安史之乱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展现了“沉郁中见旷达”的独特美学风格。
2. 分段赏析
首联“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以“朝野欢娱”(开元盛世)与“乾坤震荡”(安史之乱)形成强烈反差,暗含时代剧变对个体命运的碾压。首句暗指725年长安的繁华(张协诗“朝野多欢娱”),次句直写755年后山河破碎(张华诗“天地相震荡”),时空跳跃中凸显乱世沧桑。开篇即奠定苍凉底色,为全诗注入历史厚重感。颔联“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万里”写空间阻隔,“白头”写时间累积,二者交织成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化表达。化用曹丕“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将生理衰老升华为精神疲惫,暗含对盛世理想破灭的哀叹。既写患难与共的友情,亦隐喻两人从“致君尧舜”的壮志到“江湖飘零”的幻灭。颈联“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分袂”(离别)与“转蓬”(漂泊)形成动作与状态的递进,强化乱世流离的无力感。“岁晚”呼应首联“朝野欢娱后”,以时间循环凸显命运重复;“江边”暗合《赠别贺兰铦》“远赴湘吴春”,构建地理迁徙的悲怆轨迹。对仗工整却暗含不对称——前句写主观离别之痛,后句写客观漂泊之苦,深化情感层次。尾联“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表面劝慰“莫叹异地”,实则以“饮啄同”的短暂温情反衬“异域”的永恒孤寂,与《赠别贺兰铦》“生离与死别”的悲怆形成互文。化用《庄子》“饮啄自在”,将日常共饮升华为乱世中稀缺的生命尊严,体现杜甫“向死而生”的悲悯。尾联“饮啄”回扣首联“欢娱”,以记忆碎片缝合历史裂痕,完成从个体悲欢到家国叙事的升华。
上一篇: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
下一篇:唐·白居易《东楼招客夜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