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
#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锦衾:锦缎做的被子。,狐裘:狐皮袍子。
"将军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
#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都护铁衣冷难着":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 难着: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铁衣:铠甲。,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 惨淡:暗淡。
"中军置酒饮归客":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 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门":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 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 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去时雪满天山路":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 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雪上空留马行处":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 空:只。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送别诗。描绘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奇丽景色,边塞军营中送别友人武判官归京的场景。体现了边塞气候的极度寒冷与恶劣,营造出既有对雪景的壮美描写所带来的震撼之感,又有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所渲染的感伤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返京路途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诗人身处边塞的孤寂与豪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瀚海阑干百丈冰”,“百丈冰”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出沙漠中冰雪的厚度和广袤,展现出大漠冰封的雄浑壮阔景象。“愁云惨淡万里凝”,“万里凝”则夸张地写出了愁云的范围之广,仿佛整个天空都被阴沉的愁云所笼罩,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为下文的送别增添了哀伤的情感色彩。反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纷纷暮雪”描绘出傍晚时分大雪纷飞的寒冷景象,狂风呼啸,环境极为恶劣。而“红旗冻不翻”,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红旗被冰雪冻住,无法随风飘动。以动衬静,以狂风大雪的动态反衬出红旗静止不动的状态,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严酷。同时,这种静止的画面也为送别增添了一份凝重和肃穆的氛围,从侧面衬托出将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送别时的凝重心情。对比:“风掣红旗冻不翻”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比喻:“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满数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的前四句,描绘了诗人在早晨醒来时所见到的奇丽雪景,以及亲身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严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眼中宛如一夜之间盛开的梨花,仿佛美丽的春天提前降临人间。经过一夜的降雪,整个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焕然一新。随后,诗人的视线从帐外缓缓移至帐内:飞雪飘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了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展现寒冷,就如同用早晨观雪来表现奇异之景一样,这种手法十分恰当。尽管天气极度寒冷,将士们却没有丝毫怨言。他们甚至“不得控”,即便在寒冷中也坚持训练、拉弓练兵。表面上看,诗人在描写寒冷,实则是以寒冷反衬出将士们内心的炽热,更凸显出他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诗人通过对人感受严寒的描写,手法具体真切,没有流于抽象的概念。他对奇寒表现出浓厚的兴致,让人非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恰恰是诗人“好奇”个性的体现。第二部分是中间的两句,着重描写了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以及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这样的雪景与下文欢乐的场景形成反衬,体现出将士们歌舞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中只是并列了胡琴、琵琶和羌笛这三种乐器,并未直接描写音乐本身,虽略显质朴,但却能让人间接感受到那种急管繁弦的热闹场面,也隐隐透露出“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所在的中军大帐里,摆开筵席,将士们倾尽所有搬来各种乐器,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开怀畅饮,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降临。至此,第一部分所蕴含的内在热情在这一刻得到了尽情释放,达到了欢乐的顶点。第三部分是最后三句,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的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友人于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走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绚丽。旗帜在寒风中纹丝不动,仿佛一位威武不屈的将士,这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则体现出尽管诗人心中依依不舍,但毕竟到了分别的时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表现得真挚动人,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着重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有着奇丽多变的雪景描写,展现出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和抑扬顿挫的韵律。诗作精准且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奇丽交织的美好意境,写得有声有色,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急缓协调,实乃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呈现不同的白雪画面,将景致转化为情感,风格慷慨悲壮,气势雄浑有力。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出因友人要返回京城而产生的惆怅之感。
# 《昭昧詹言》: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卷一
# 细秀袅娜,绝不一味纵笔,乃见烟波。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鹭飞。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起得势,四语精微(首四句下)。彬彬乎大雅之章也。首尾完善,中间精整。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入手飘逸,迥不优人(首四句下)。深情无限,到底不脱歌雪故也(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方曰:“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杜牧《江南春》
下一篇:唐·贾岛《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