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去日听筝夜":在江州离开的那天夜晚听古筝,
"白发新生不愿闻":新长出的白发让我不愿再听。
"如今格是头成雪":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如霜雪,
# 格是:已是。格:一作况。
"弹到天明亦任君":即使弹奏到天亮也随你。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回忆过去在江州听筝时因白发初现不愿听,与如今头发全白后对筝声的淡然态度,体现出诗人心境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整首诗以听筝这件事为线索,将诗人不同阶段的心境串联起来,引发读者对岁月变迁的共鸣。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白发新生不愿闻”与“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形成鲜明对比,将过去因贬谪痛苦而不愿听筝的心境与如今历经沧桑后淡然、无奈任其弹奏到天明的心境进行对照,突出了诗人心态的变化和岁月对人的影响。借物抒情:借“筝”这一乐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对听筝这件事的描述,寄托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慨、无奈等复杂情感,将自身的经历和情绪融入到听筝的情境之中。
3. 分段赏析
第1句,诗人忆起往昔于江州曾有过一次夜听古筝的经历,这或许指的便是《夜筝》所描绘的场景:“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中,一位身着紫袖衣衫的少女,于明月清辉之下,轻拨红弦,弹奏名筝。然而,她却暗自垂首,神色忧伤。忽而,弦音戛然而止,纤细的手指停歇于弦上,在这无声之中,却似有万重深情,如涟漪般悄然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第2句,诗人头上初现白发,不禁感叹人生易老,美好年华如流水般匆匆逝去。这夜听筝曲的情境,恰好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伤感情绪,故而“白发新生不愿闻”。最后两句,此次听夜筝的心境已然截然不同。如今的诗人,满头白发恰似皑皑白雪,历经岁月的洗礼,心境已然改变。即便弹奏古筝之人将曲子一直演奏到天明,他也不再在意,那筝声似乎再也无法触动他内心的伤痛。
上一篇:唐·白居易《东楼招客夜饮》
下一篇:唐·杨汝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