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shí
èr
chāi
yòu
·
·
rén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wǎng
wēn
róu
shùn
kōng
yún
guì
lán
kān
xiàn
yōu
líng
yǒu
shuí
zhī
gōng
yuán

译文

徒然有温柔和顺的性格,香比春兰秋桂也是白搭。真可羡慕戏子大有福气,哪里知道公子无缘结合。

逐句剖析

"枉自温柔和顺":徒然有温柔和顺的性格,

# 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

"空云似桂如兰":香比春兰秋桂也是白搭。

# 似桂如兰:暗点其名。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以举此。

"堪羡优伶有福":真可羡慕戏子大有福气,

# 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堪羡:值得羡慕。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

"谁知公子无缘":哪里知道公子无缘结合。

# 公子:指贾宝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是清代曹雪芹作品。是曹雪芹为《红楼梦》中人物袭人所作的判词,这首判词是对袭人俯首驯顺的奴才性格的嘲讽。袭人以封建礼教为准则,将自己塑造成符合贵族阶层期待的“完美奴婢”——谦卑、忠主、守礼,甚至主动规劝宝玉读书仕进。但最后袭人的努力不过是一场徒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出自《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生活于清中期,亲历家族从显赫到没落,目睹封建贵族内部的腐朽与奴婢阶层的挣扎。这种经历使他能以冷眼旁观贵族家庭的虚伪,洞察底层人物的悲剧性。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首六言古诗。此诗曹雪芹是带着憎恶和嘲弄的感情写的一首判词。全诗通过凝练的语言揭示了袭人性格特质与命运走向之间的深刻矛盾,展现了曹雪芹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枉自温柔和顺”一句是对花袭人性格的概括。“温柔和顺”体现其符合封建道德对妇女“温柔和厚”的要求,她恪守本分、悉心侍奉,却终究只是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枉自”二字道尽其付出与所得的错位,暗示其命运的无奈。“空云似桂如兰”一句以“似桂如兰”比喻袭人的美好品德,古人常以桂、兰象征高洁品性。但“空云”二字对这种赞美予以否定,徒然言说其品德如桂兰,实则命运并未因品德而顺遂。同时,“桂兰”暗扣袭人名姓——她原名蕊珠,宝玉依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之句为其改名,此句亦暗含其姓名渊源与命运的反差。“堪羡优伶有福”一句点明袭人的最终归宿。指宝玉出走后,袭人率先离开贾府,嫁与曾为唱戏优伶的蒋玉函。“堪羡”二字从世俗视角言其归宿尚可,却也隐含对其脱离贾府、与宝玉缘分断绝的客观陈述,不添主观褒贬,仅叙事实。“谁知公子无缘”一句直陈袭人与宝玉的结局。纵然袭人悉心侍奉宝玉,二人却终无缘分,“谁知”二字透出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3. 作品点评

他以“枉自”“空云”评点袭人所谓的“美德”,用“堪羡”“谁知”描述其结局。原本袭人欲凭借“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品貌博取主子欢心,一心想首个委身宝玉以谋“姨奶奶”之位,却因宝玉出走而事与愿违,最终在贾家难以安身时,首个收拾行装凄然离去。另据“脂批”,袭人出嫁实则在宝玉出家之前,而高鹗续书却将其改为宝玉出家后“不得已”嫁与蒋玉函,此虽更合“人情世道”,却背离曹雪芹原意,既淡化了读者对袭人的厌恶,也削弱了对其的批判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遵宪《书愤(其四)》

下一篇:清·叶小鸾《春日晓妆(丁卯,十二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