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jiǔ
shí
liù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shào
nián
jiàn
gèng
chuī
xiāo
jiàn
xiāo
xīn
xiāo
shuí
fèn
cāng
liáng
guī
zhào
hòu
wàn
qiān
āi
jīn
zhāo

译文

少年时代击剑吹箫剑,剑气和竹箫的音韵融合为胸中的一股浩然之气。谁也无法料到,在世事沧桑磨砺之后,万般千种的哀与乐都集中在今天对人生的无限品味里了。

逐句剖析

"少年击剑更吹箫":少年时代击剑吹箫剑,

"剑气箫心一例消":剑气和竹箫的音韵融合为胸中的一股浩然之气。

"谁分苍凉归棹后":谁也无法料到,在世事沧桑磨砺之后,

# 归棹:归舟。棹,船桨。,谁分:谁分:谁料。分,料想。

"万千哀乐聚今朝":万般千种的哀与乐都集中在今天对人生的无限品味里了。

# 哀乐:暗用谢安语。《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谢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作者当年四十八岁,适当中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九十六》是清代龚自珍所作的七言绝句,为《己亥杂诗》组诗中的第九十六首。诗以“剑”“箫”意象,呈现诗人从年少意气风发,到剑气箫心消弭的心境转变,抒发人生感慨。开篇“少年击剑更吹箫”运用对比,“击剑”象征豪迈朝气,“吹箫”暗示柔情浪漫,二者对比展现少年丰富形象;同时借物抒情,“剑”与“箫”分别代表雄心壮志与细腻情感,其变化体现诗人内心波澜与心境变迁。分段来看,首句勾勒少年意气画面,次句感慨意气消散。此诗以独特意象与巧妙手法,将诗人复杂心境与人生感悟融于短短四句,思想内涵深刻,艺术魅力独特,于龚自珍诗作中别具一格,展现其在诗歌创作上对自我心境剖析的高超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己亥杂诗》写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共计315首,均为七言绝句。此诗是这组诗中的一首,创作于龚自珍人生的转折阶段,反映了他当时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题围绕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内容上,首句描绘了少年时击剑吹箫、意气风发的形象;次句指出如今剑气箫心已然消逝;后两句写谁能料到在苍凉归乡之后,万千的哀伤与欢乐都在今朝汇集,表达出诗人对过往与当下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开篇“少年击剑更吹箫”,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少年时期的画面。“击剑”这一行为往往象征着勇猛无畏、充满斗志,展现出少年的豪迈气概与蓬勃朝气,体现出一种闯荡江湖、笑傲世间的意气风发;“吹箫”则常常与柔情、浪漫相联系,暗示少年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少年时期的诗人,将“击剑”与“吹箫”这两种看似不同风格的行为集于一身,呈现出意气风发且情感丰富的形象。借物抒情:少年时,“剑”象征的豪侠之气,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的具象,“箫”代表的柔情,饱含着对爱情、友情等美好事物的细腻感怀,二者交融,勾勒出诗人多彩内心。然而岁月流转,“剑气箫心一例消”,曾经的豪情与柔情消逝,背后是人生挫折、无奈,以及对往昔的眷恋。诗人借这两种意象的变化,细腻展现出内心情感波澜,生动呈现出在岁月流逝中的心境转变与情感起伏。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通过今昔对比,回忆少年时击剑吹箫,既有豪侠之气又具柔情的状态,而如今曾经的意气和才情都已消逝,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后两句“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进一步抒发情感,“谁分”点明意外之感,归乡后的苍凉中,各种复杂的情感一齐涌上心头,将诗人内心的波澜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己亥杂诗・九十六》短短四句,以鲜明的对比和独特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龚自珍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情感。借“剑”“箫”意象巧妙抒情,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既体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透露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龚自珍诗歌中展现其内心世界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一零四)》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