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空蓄泪泪空垂":多少个日日夜夜两眼白白地蓄满泪水,
"暗洒闲抛却为谁":泪水暗暗地洒无由地抛都是为了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感谢你今天给我送来这样美好的礼物,
# 鲛绡:传说海中有鲛鱼(美人鱼),在海底织绡(丝绢),她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珠子(见《述异记》)。诗词中常以鲛绡来指揩眼泪的手帕。
"叫人焉得不伤悲":为了你的遭遇我怎能不感慨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抛珠滚玉的泪水只能偷偷地流,
# 潸: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流泪的意思。,抛珠滚玉:泪水像珍珠、玉石一样流下。珠、玉,形容泪珠。
"镇日无心镇日闲":整天心绪茫然整天闲愁。
"枕上袖边难拂拭":枕上袖边的泪痕难以揩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任凭它们斑斑点点留在上头。
"彩线难收面上珠":彩线难以穿收起我脸上的泪珠,
# 彩线难收:难用彩线串起来的意思。
"湘江旧迹已模糊":古典湘妃泪染斑竹的旧事已经模糊。
# 湘江旧迹:旧传娥皇、女英哭舜的泪迹。《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给舜为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亦见于晋人张华《博物志》。湖南湘江一带特产一种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点如血泪痕,相传是二妃泪水染成,又称湘妃竹。后两句即用其意。
"窗前亦有千竿竹":如今我的窗前也有千竿翠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不知它们是否已经染上了我的泪珠?
# 渍也无:沾上了没有。,香痕:指泪痕。,不识:未知。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抒情诗。组诗围绕宝黛二人的情感纠葛展开,第一首忆两情未通之痛与相通之喜,第二首抒对宝玉挨打的深切同情,第三首借湘妃典故喻情谊深笃及爱情悲剧结局,字里行间满是黛玉的泪珠,其形象鲜明可感。
2. 分段赏析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两句直写赠帕引发的情感波澜。前句点明宝玉所赠之物是“尺幅鲛绡”(手帕),“劳解赠”三字既含对宝玉心意的珍视,也隐含对其遭难的心疼;后句以反问收束,直抒胸臆——如此饱含深情的赠礼,怎能不让人伤悲?表面是伤悲,实则是感动与心酸交织,将二人心灵相通的默契与现实压抑的痛苦融于短短两句,情感浓烈而深沉。“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两句刻画黛玉的举止与状态。首句以“抛珠滚玉”喻泪水如珠玉滚落,“偷潸”凸显其隐忍不发的哭泣,尽显深情中的苦涩;次句“镇日无心”“镇日闲”重复强调整日神思恍惚、百无聊赖,因宝玉被打而忧心忡忡,无心外事。两旬通过动作与状态的描写,将黛玉的牵挂之深与痛苦之隐细腻呈现,画面感与情感张力兼具。“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两句以细节强化悲伤的持续性。前句写泪水浸透枕袖,难以擦拭,暗示悲伤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后句“任他”二字,既含放任泪水留存的无奈,也有对情感宣泄的默然接受,点点斑斑的泪痕,既是现实场景的白描,也是内心伤痛的外化。两旬借物写情,将无形的悲愁化作可触的痕迹,哀婉动人。“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融比喻与典故于一体。首句以“彩线难收”喻泪水汹涌难止,突出伤悲的强烈;次句化用“湘妃竹”典故(传说舜妃泪洒竹子成斑痕),称“旧迹模糊”,暗指自己因流泪过多,连典故中的泪痕都仿佛淡去,既呼应前文“泪多”的描写,又以历史意象深化情感的厚重感,将个人悲伤与文化意象交织,倍增苍凉。“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两句借景抒怀,以问句收束全篇。前句写眼前千竿竹,自然联想到“湘妃竹”的典故,营造出清幽而凄美的意境;后句“不识香痕渍也无”以疑问作结,表面问竹子是否会留下自己的泪痕,实则暗含对自身情感归宿的忧虑——自己的深情是否能被感知,能否如湘妃之泪般在“竹”(象征宝玉或情感)上留下痕迹?含蓄蕴藉,将深情与迷茫融入景物之问,余韵悠长。
# 这三首诗,是黛玉对宝玉的爱情的心血之流注,标志着宝黛之爱的上升。封建家长的压迫,激起他们新的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坚强、成熟起来。
现代宁波大学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上一篇:清·王士祯《秋柳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