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君席":明亮的月光照着您的坐席,
"白露沾我衣":洁白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劝君酒杯满":劝您将酒杯斟满,
"听我狂歌词":来听我吟唱这狂放的歌词。
"五十已后衰":人到五十岁以后就开始衰弱,
"二十已前痴":二十岁以前懵懂无知。
"昼夜又分半":白天和黑夜又各分一半,
"其间几何时":这中间又有多少可用的时间呢?
"生前不欢乐":活着的时候不享受欢乐,
"死后有余赀":死后却留下多余的钱财。
# 赀:钱财,财物。
"焉用黄墟下":又何必在黄土之下,
# 黄墟:此指坟墓。
"珠衾玉匣为":用珍珠被子和玉制的棺材呢。
# 为:此处为语气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将人生五十岁后的衰老状态与二十岁前的懵懂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感慨时光流逝,为后文及时行乐的观点做铺垫。反问:“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人死后无需华丽的丧葬用品,加强了及时行乐这一观点的表达,引人深思。借景抒情:诗开篇“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描绘明月洒照坐席、白露沾湿衣裳的景象,营造出静谧且略带清冷的氛围,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做铺垫,借眼前之景,引出内心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描绘宴饮场景,借明月白露营造氛围,引出劝酒与要吟唱的狂歌词,为下文表达观点做铺垫。中间四句:“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从人生阶段和时间分配角度,感慨人生短暂,能真正用于欢乐生活的时间有限。最后四句:“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明确表达观点,指出若生前不享受,死后钱财与华丽丧葬用品毫无意义,强化及时行乐的主题。
上一篇:唐·元稹《桃花》
下一篇:唐·李白《相和歌辞·白头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