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sò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uāng
fēng
duì
chūn
tái
wàn
zhú
qīng
qīng
zhào
bēi
cǎo
liú
lián
qīn
zuò
ruǎn
cán
huā
chàng
wàng
jìn
rén
kāi
tóng
zhōu
zuó
yóu
bìng
jīn
zhāo
wèi
huí
zhí
dào
mián
zhōu
shǐ
fēn
shǒu
jiāng
biān
shù
gòng
shuí
lái

译文

两座山峰寂静地对着春天的楼台,万竿青竹照映着宾客手里的酒杯。蔓延到座席下的柔软小草令人留恋,使人惆怅的残花偏靠近人开。像昨天那样一起泛舟哪里还能够,今天和你并马同行仍不想转回。一直走到绵州我们才分手,这江边的树林我还能和谁同来。

逐句剖析

"双峰寂寂对春台":两座山峰寂静地对着春天的楼台,

"万竹青青照客杯":万竿青竹照映着宾客手里的酒杯。

# 照:自注:一作“送”。

"细草留连侵坐软":蔓延到座席下的柔软小草令人留恋,

# 留连:绵延。

"残花怅望近人开":使人惆怅的残花偏靠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像昨天那样一起泛舟哪里还能够,

"并马今朝未拟回":今天和你并马同行仍不想转回。

# 未拟回:尚未准备返回。

"直到绵州始分首":一直走到绵州我们才分手,

# 分首:离别。,绵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

"江边树里共谁来":这江边的树林我还能和谁同来。

# 江边树里共谁来:自注:右二篇见卞圜本,并见吴若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送》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广德元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饯别时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清代学者仇兆鳌曾评价此诗“下四语,生意索然,疑非少陵手笔”,认为诗的后四句缺乏生机,怀疑并非杜甫所作。然而,这一判断缺乏依据,因为现存杜甫诗集中,由二王辑刻的白文本《杜工部集》明确收录了这首诗,证实其确为杜甫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又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饯别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友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也体现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怀,营造了一种深情而感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

2. 写作手法

对偶:“双峰寂寂对春台,万竹青青照客杯”“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等,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拟人:“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中,“留连”“怅望”将细草、残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细草的繁茂、缠绵和残花的惹人怜惜,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氛围,使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描绘了饯别时的自然环境:双峰静静矗立,春台相映,万竹青青,映照着饯别的酒杯。诗人以“双峰”“万竹”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为离别增添了淡淡的忧伤。第二联通过“细草”与“残花”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感。细草柔软,似在留连不舍;残花怅望,仿佛也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借景抒情,将自然景物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第三联转入对往昔与当下的对比:昨日同舟共渡,何其难得;今日并马而行,却未打算回返。诗人通过“同舟”与“并马”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下离别的不舍。第四联点明送别的终点:直到绵州才分别,而江边树影中,不知未来还能与谁同行。诗人以“江边树里”的意象,寄托了对未来的怅惘与对友情的珍视,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啁少年》

下一篇:唐·王建《江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