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建子月":在这荒凉的村落,正值建子月的寒冬,
"独树老夫家":一棵孤树旁,便是我这老夫的家。
"雾里江船渡":江面上,船只在迷雾中艰难地摆渡,
# 雾:一作雪。
"风前径竹斜":小径边,竹子在寒风中倾斜。
"寒鱼依密藻":寒鱼依偎在茂密的水藻间,
"宿鹭起圆沙":栖息的鹭鸟从圆形沙洲上突然飞起。
"蜀酒禁愁得":本想用蜀地的美酒来驱散忧愁,
"无钱何处赊":可我没钱,又能到何处去赊酒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荒村、迷雾、江船、斜竹、寒鱼、宿鹭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借景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落寞。如“雾里江船渡,风前径竹斜”,朦胧的雾气与倾斜的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内心的迷茫。动静结合:“寒鱼依密藻”是静态描写,寒鱼依偎在茂密的水藻间,展现出一种静谧;“宿鹭起圆沙”则是动态描写,栖息的鹭鸟突然从圆形沙洲上飞起,打破了平静。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生机,也从侧面反映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状态。细节描写:对寒鱼、宿鹭等动物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寒鱼依密藻”,一个“依”字生动地写出了鱼儿在寒冬时节对密藻的依赖,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与鱼儿生存的艰难;“宿鹭起圆沙”,“起”字准确地描绘出鹭鸟飞起时的动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时间与地点。“荒村”一词描绘出乡村的荒凉景象,“建子月”即农历十一月,寒冬时节更添几分萧瑟。“独树”突出了诗人居所的孤寂,“老夫家”则直接表明了诗人自己的处境,一个在荒村独居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为全诗奠定了孤独、凄凉的基调。颔联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江面和近处的小径。江面上,船只在浓雾中艰难地摆渡,朦胧的雾气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与朦胧美;小径边,竹子在寒风中倾斜,“斜”字生动地表现出竹子在风中的姿态,也暗示了环境的恶劣。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颈联聚焦于动物。寒鱼因寒冷而依偎在密藻之间,寻求一丝温暖与庇护,展现出生命在寒冬中的脆弱与无奈;宿鹭从圆形沙洲上突然飞起,打破了片刻的宁静,给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诗人通过对寒鱼和宿鹭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的关注与怜悯。尾联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他想借蜀地的美酒来驱散心中的忧愁,却因囊中羞涩,连赊酒的钱都没有。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愁苦推向了高潮,既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孤独。
上一篇: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下一篇:唐·宋之问《琴曲歌辞·绿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