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líng
wàng
dòng
t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qīng
chén
dēng
líng
zhōu
lǎn
míng
yìng
tiān
guāng
chè
jiàn
qiū
qiū
cāng
rán
hǎi
chéng
xiān
shān
qīng
miè
yuǎn
shù
shuǐ
绿
hán
yān
lái
fān
chū
jiāng
zhōng
niǎo
xiàng
biān
fēng
qīng
cháng
shā
shān
kōng
yún
mèng
tián
zhān
guāng
tuí
yuè
shuǐ
bēi
nián
běi
zhǔ
dàng
yàng
dōng
liú
chán
yuán
yǐng
rén
chàng
bái
xuě
yuè
cǎi
lián
tīng
gèng
cháng
duàn
píng
lèi
quán

译文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逐句剖析

"清晨登巴陵":清晨登上巴丘山,

#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无不极":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 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明湖映天光":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

"彻底见秋色":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色何苍然":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

"际海俱澄鲜":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 际海:岸边与水中。

"山青灭远树":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

"水绿无寒烟":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来帆出江中":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

"去鸟向日边":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长沙浦边秋风清朗,

#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山空云梦田":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艺文类聚》:宋玉《小言赋》曰:楚襄王登阳云之台,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曰: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山:一作霜。

"瞻光惜颓发":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

# 瞻光:瞻日月之光。

"阅水悲徂年":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 徂年:流年、年华。,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北渚既荡漾":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

#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东流自潺湲":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 潺湲:水流动貌。《汉书》:“河荡荡兮激潺湲。”颜师古注:“潺湲,激流也。”

"郢人唱白雪":郢人唱起《白雪》,

# 郢人: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越女歌采莲":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 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听此更肠断":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

"凭崖泪如泉":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登巴陵望洞庭》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秋景,抒发了深沉的悲秋之情。全诗以洞庭湖的秋色为中心,尤其着重于湖水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画面层次分明,既有远景的辽阔,又有近景的细腻,动静相宜,声情并茂。诗中广泛运用对仗手法,语言严谨工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中精细工巧、严谨细致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之事被长流夜郎,途中幸得赦免,终于结束了长达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涯,重获自由之身。随后,诗人乘船东行,在江汉地区逗留了数日,之后又继续南游,遍历洞庭、潇湘。此诗便是他于那年秋天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此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的景色,抒发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对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紧扣洞庭湖畔之秋色,尤以湖水描绘为重,铺展出一幅绚烂多彩的秋景画卷。画中色彩斑斓,远景与近景交织,动态与静态相映,更兼声声入耳,诗风豪迈洒脱,语言清丽脱俗,意境广袤无垠。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人在描绘景色时,注重动静的结合。如湖水的静谧与船帆的飘动、山峦的沉稳与飞鸟的轻盈等,这种动静的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动感。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湖水的清澈、山峦的青翠、远树的若隐若现。诗人借洞庭湖的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易老的感慨等。这种手法使得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描绘了秋日晨曦中,诗人踏上巴丘山,放眼远眺洞庭湖的壮丽景致。接着,“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诗人站在高处,只见湖光与天色交相辉映,秋日的清澈与高远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他不禁赞叹道:“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这开头的六句,如同大写意的画作,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洞庭秋色的宏伟轮廓。随后,诗人转而以细腻的笔触,用鲜明的色彩细细描绘:“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山峦青翠,与远处的树木融为一体,湖水碧绿,没有丝毫寒意的烟雾缭绕。“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江面上,船帆点点,破浪而来;天空中,鸟儿振翅,向日翱翔,渐行渐远。“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长沙浦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云梦泽畔,田野空阔,霜白如练。这六句,如同工笔画,将洞庭湖周围的秋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接着,“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诗人触景生情,望着那流逝的光阴,不禁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岁月如梭。北边的水洲波光粼粼,东流的江水潺潺不息,都让他心生悲戚。最后,“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诗人借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说即便是再美妙的歌声,也无法驱散他心中的悲伤。无论是郢人的《白雪歌》,还是越女的《采莲曲》,都只能让他更加断肠。他倚崖而立,泪水如泉涌般流淌。诗至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遐想与思索,让读者自行探寻那“泪如泉”背后的深意。

4. 作品点评

此诗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精炼工整,对仗巧妙自然,显然汲取了近体诗的韵律与结构特点。李白之诗,向来以雄浑奇崛、豪放不羁而闻名于世,但此作却展现了李白诗歌中细腻精巧、工整雅致的另一面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望中景物,与题相称。次联即“空水共澄鲜”之意。以下四联极阔、极切,细意熨贴,登览中佳制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现代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

# 句亦透彻玲珑(“明湖”二句下)。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翁洮《冬》

下一篇:唐·杜甫《草堂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