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深浅去":你归隐山林,无论深入或浅行,
# 山:山林。,归:归隐。
"须尽丘壑美":都应尽情领略山间的美妙景致。
#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说新语·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莫学武陵人":千万别学那武陵人,
#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暂游桃源里":只是短暂地在桃花源游玩一番就离开了。
# 暂:暂时。
盛唐诗人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人。开元末曾入张九龄荆州幕府。早年与王维交往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天宝后入蜀,与杜甫诗酒唱和。其所作诗多为五绝,描写田园山水,有清幽淡雅之趣。代表作品有《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华子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劝勉题材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劝勉崔九归隐山林后,应尽情享受山林之美,不要像武陵人一样,在桃花源短暂停留就离开,体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肯定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和殷切劝勉。借对崔九归隐的劝勉,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借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后又轻易离开的故事,委婉地劝诫崔九既然选择归隐,就应坚定决心,不要半途而废,使诗歌表意更加含蓄蕴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开篇即紧扣“送”意。诗人望着崔九走向山林,诚挚劝诫:无论入山路程远近,都应全身心领略山川的秀丽、林木的清幽。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推崇,更意在劝崔兴宗放下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将对山水的喜爱升华为超脱尘世的情怀。此句中“丘壑”一词,暗用典故,委婉讽劝友人坚定隐逸之志,为后文埋下伏笔。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一方面,正面劝勉友人尽情享受隐居山林的乐趣,坚守初心;另一方面,从反面提醒,若弃隐入仕,日后再想回归山林,恐非易事。“暂”字与前句“尽”字巧妙呼应,一正一反,思虑周全,将关切之情与劝勉之意表达得委婉细腻,友情在字里行间满溢。诗的结尾,进一步强调希望崔兴宗能沉醉于山林之趣,不再回归繁杂现实。这既彰显了对隐居生活的认可,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裴迪等人推崇“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源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反感,也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仕途渺茫,故而他们更愿隐居山林,与世隔绝。裴迪以此诗劝诫朋友,若已在山水间寻得心灵归所,就切勿像武陵人般,轻易舍弃来之不易的美好。
4. 作品点评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是一首饱含真挚情谊的劝勉诗。裴迪劝勉崔九,一旦选择隐居,便要坚守到底,切勿摇摆不定,在山林与世俗间反复徘徊。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几近口语,却巧妙穿插典故,或暗引,或明用,以正反结合的方式,讲道理、诉真情。看似平淡的字句间,涌动着深厚的朋友情谊,寓意深远。
# 从“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和“深山归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都能明显的看出裴迪对陶公笔下桃源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个理念不是只运用在诗歌中,而是深深地熔铸在了作者的灵魂里,凝聚成一种淡雅自然,率性宁静的艺术精神。
李杰、王安庭《裴迪山水诗初探》
上一篇: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二)》
下一篇:唐·贯休《献钱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