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nán
cháng
shān
dào
rén
yǐn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2
jīng
xíng
chù
méi
tái
jiàn
hén
bái
yún
jìng
zhǔ
chūn
cǎo
xián
mén
guò
kàn
sōng
suí
shān
dào
shuǐ
yuán
huā
chán
xiāng
duì
wàng
yán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逐句剖析

"一路经行处":一路上经过的地方,

"莓苔见履痕":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白云依静渚":白云依偎安静沙洲,

#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闭闲门":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 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新雨过后松色青翠,

"随山到水源":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看到溪花心神澄静,

# 溪花与禅意:“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相对亦忘言":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寻”字展开,描绘了诗人寻访常山道人不遇的过程,展现了沿途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寻访过程中领悟到的“禅意”。写作手法上,运用白描,“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简洁勾勒出寻访路径;还通过寓情于景,将诗人的心境融入自然景色之中。分段来看,首联写沿着莓苔上的履痕一路寻访;颔联写远望白云静渚,近见春草闭户,点明寻人不遇;颈联写雨后看松色,随山探寻水源;尾联写见到溪花而领悟禅意,相对忘言。该诗意境清幽,情景交融,风格自然清新,体现了刘长卿诗歌的独特韵味,对研究唐代山水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刘长卿所作。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社会处于感伤时代,许多诗歌表达感伤情绪,但也有不少人追求宁静淡泊。刘长卿此诗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诗人兴冲冲去拜访一位道士,却吃了闭门羹,在居所附近寻找仍未见到,但他并未失望惆怅,反而在清幽的环境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满足,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常山道人途中及到达居所后的清幽景色,体现了自然环境的静谧,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寻访不遇中,从自然景色里领悟到的“禅意”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借寻访道人的经历和沿途景象,写出了对自然和禅意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溪边野花绽放,看似寻常的自然景象,却蕴含着禅意的玄机——诗人与溪花相对,无需言语,便能领悟自然与心性的相通之理。“溪花”是具体的景物,“禅意”是抽象的哲思,二者通过“相对忘言”的状态连接。此时,景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与诗人的禅心、道意融为一体,达到“景语即情语,情语即禅语”的境界,余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篇便紧扣“寻”字。诗人沿着满是莓苔的路径前行,清晰可见其上的履痕,这暗示着此处乃常道士往来之所。这条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没有尘世喧嚣,唯有满路莓苔。履痕的出现,让来访者心生希望与猜想:或许幽人近在咫尺,即将得见;又或许其外出与人会晤,相逢需费一番周折。此联语言质朴浅淡,却生动勾勒出寻访的起始情境。颔联描绘了诗人顺着路径进入道士居处的情景。“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两句并列写景,重点突出寻人不遇的“闭门”之况。“白云依静渚”是远望之景,白云悠悠,缠绕在安静的小洲旁,一个“依”字,赋予画面柔和的意趣。走近则见“春草闭闲门”,蓬门紧闭,碧草遮门,表明道士并不在寓所。一路的莓苔已给人幽静之感,而此处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更营造出一种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谧的,白云与芳草同样安静,门的“闲”也映衬出不遇时来访者闲适却略带怅惘的心境。一切都显得自然恬静,和谐相融,尘世的纷扰仿佛被隔绝在外。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诗人平静自在的心绪悄然融入,来访未遇的怅然之情,也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以及其中蕴含的“禅意”渐渐冲淡,内心趋于恬淡。那紧闭的闲门与摇曳的小草,将人带入“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之境,让人沉浸于这静谧世界的韵味之中。颈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诗人于雨后赏看松树之色,并顺着山势探寻水源。至于这是不遇后的再度寻觅,还是顺便游览,亦或是准备返回,诗人并未明说。此联以景带叙,叙事意味更浓。“水源”并非来时的“经行处”,故而“随山”是入山,随着山势转折,沿着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这寻水源便也等同于寻道士。一个“随”字简洁精妙,山道蜿蜒,峰回路转,引导人仿佛身临其境,开启“曲径通幽”的丰富想象。“过雨看松色”,可能是道士居所外之景,也可能是随山途中所见。“过雨”暗示突然降雨,诗人仅用一个“过”字,便轻巧地呈现出雨刚刚停歇的状态,着重突出雨霁后松树翠绿清新之色。“过”字不仅带出阵雨带来的清新气息与景色,还隐约暗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推移。这“过雨”,不仅刷新了松色,也引发了诗人的冥想。这短暂即逝的“过雨”,如同静静飘浮的白云,都蕴含着“禅意”。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中的“禅意”一词用得极为精妙。诗人看到溪边野花,心中便涌起“禅意”。在幽溪深涧的陶冶与野花静静摇曳的观照中,诗人获得超悟,领略到恬静的清趣。这种清趣融入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使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融为一体。禅宗有拈花微笑的典故,在此处融入这默契不言的妙悟之中。“与”字将物象与情感紧密相连,体现出禅宗妙悟与道家得意忘言的内在相通。佛道皆钟情山林,于幽径探寻本真,沉浸冥思,在此处佛道相互交融,诗人也进入了“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注重情与景的交融,结构严谨,各部分紧密围绕主题展开,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悠远的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芳草闭闲门”,绝好绝好。结句空色俱了。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幽色满抱。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敬曰:起二句便幽,中联自然,结闲静,有渊明丰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敏曰:全首稳称,无一懈笔,清新俊逸,兼有其长,诗家正法眼也。

宋周弼《碛砂唐诗选》

# 题是“寻常道士”诗、只“见履痕”三字完题。余但写南溪自己一路得意忘言之妙,其见道士否不论,与王子猷何必见安道问意。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语语是“寻”。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贯休《献钱尚父》

下一篇:唐·王翰《凉州词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