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ān
lán
ruò
shì
chá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hān
sēng
hòu
yán
chá
shù
cóng
chūn
lái
yìng
zhú
chōu
xīn
rōng
wǎn
rán
wèi
zhèn
bàng
fāng
cóng
zhāi
yīng
zuǐ
chǎo
chéng
mǎn
shì
xiāng
biàn
便
zhuó
xià
jīn
shā
shuǐ
zhòu
sōng
shēng
dǐng
lái
bái
yún
mǎn
wǎn
huā
pái
huái
yōu
yáng
pēn
宿
chéng
sàn
qīng
qiào
chè
fán
jīn
kāi
yáng
yīn
lǐng
shū
wèi
ruò
zhú
xià
méi
tái
yán
suī
cháng
wèi
jiě
jiān
tóng
jūn
yǒu
zhī
wèi
xīn
lián
quán
bàn
wèi
shū
zhāi
zhì
jiān
é
qǐng
lán
zhān
xiāng
wēi
yáo
cǎo
lín
sēng
yán
líng
wèi
yōu
cǎi
cǎi
qiào
yīng
wèi
jiā
jiān
fēng
jùn
zhāi
zhuān
jǐng
tóng
sǔn
biāo
kuàng
méng
shān
zhǔ
chūn
bái
chì
yìn
zǒu
fēng
chén
zhī
huā
qīng
líng
wèi
shì
mián
yún
shí
rén

译文

山上寺庙后墙生长着几从茶树,春天到来与竹子相映成趣并开始抽生新的茶芽。就好像客人到来整理好衣衫起身相迎,自己便来到茶丛边采摘了茶形如鹰嘴的茶芽。一会儿就炒得满室茶香,斟下金沙水于茶中便开始煮茶。煮茶之时水沸如骤雨松风般,茶汤白沫浮于表面有如白云和花朵。茶香幽长扑鼻,即使宿醉也顷刻洒醒,清高的茶香渗透入骨,扫除了胸中的一切烦恼。山南山北气候各不一样,但都没有竹下莓苔地茶叶好。炎帝虽尝过茶,但未懂煮茶的方法,桐君虽著有《采茶录》,但不知道茶的味道。茶芽卷曲着还未展开,自采自煎顷刻便可得。茶香和沾上露水的木兰花香微微有些相似,即使瑶草也未及。僧人认为如此灵秀的味道,最适宜在清幽寂静的环境中去品味,采摘香醇的茶叶赠与宾客。不推辞把茶叶封装好邮寄到郡守的住所,可砖井铜炉又会损坏茶叶风味。更何况蒙山茶和顾渚紫笋茶还要经过长途运输,带着白色的泥封和红色的印章,在尘世的路途上奔波辗转。如要懂得茶中真味,只有眠于云间、坐于石上的山人才能体味。

逐句剖析

"山僧后檐茶数丛":山上寺庙后墙生长着几从茶树,

"春来映竹抽新茸":春天到来与竹子相映成趣并开始抽生新的茶芽。

"宛然为客振衣起":就好像客人到来整理好衣衫起身相迎,

"自傍芳丛摘鹰觜":自己便来到茶丛边采摘了茶形如鹰嘴的茶芽。

# 鹰觜:茶名。觜:一作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一会儿就炒得满室茶香,

"便酌砌下金沙水":斟下金沙水于茶中便开始煮茶。

# 金沙:泉名,位于浙江湖州长兴县。

"骤雨松声入鼎来":煮茶之时水沸如骤雨松风般,

"白云满碗花徘徊":茶汤白沫浮于表面有如白云和花朵。

# 白云:指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下文“花乳”同。

"悠扬喷鼻宿酲散":茶香幽长扑鼻,即使宿醉也顷刻洒醒,

# 宿酲:宿醉。

"清峭彻骨烦襟开":清高的茶香渗透入骨,扫除了胸中的一切烦恼。

# 彻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

"阳崖阴岭各殊气":山南山北气候各不一样,

"未若竹下莓苔地":但都没有竹下莓苔地茶叶好。

"炎帝虽尝未解煎":炎帝虽尝过茶,但未懂煮茶的方法,

"桐君有箓那知味":桐君虽著有《采茶录》,但不知道茶的味道。

# 桐君:传说为黄帝时医师。

"新芽连拳半未舒":茶芽卷曲着还未展开,

"自摘至煎俄顷余":自采自煎顷刻便可得。

"木兰沾露香微似":茶香和沾上露水的木兰花香微微有些相似,

"瑶草临波色不如":即使瑶草也未及。

"僧言灵味宜幽寂":僧人认为如此灵秀的味道,最适宜在清幽寂静的环境中去品味,

"采采翘英为嘉客":采摘香醇的茶叶赠与宾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不推辞把茶叶封装好邮寄到郡守的住所,

# 缄封:指书信。

"砖井铜炉损标格":可砖井铜炉又会损坏茶叶风味。

# 砖井铜炉损标格:言用砖井里的水,用铜炉煮茶,失茶之原有风味。与"不辞绒封寄郡斋”相呼应。

"何况蒙山顾渚春":更何况蒙山茶和顾渚紫笋茶还要经过长途运输,

"白泥赤印走风尘":带着白色的泥封和红色的印章,在尘世的路途上奔波辗转。

# 白泥赤印:缄封用白泥封口加盖红色官印。

"欲知花乳清泠味":如要懂得茶中真味,

"须是眠云跂石人":只有眠于云间、坐于石上的山人才能体味。

# 跂石:垂足而坐于石上。,眠云:以云为床而睡,比喻隐居山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山兰若试茶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朗州西山寺品茶之后写的。诗中从初到寺时看到春茶抽芽写起,依次描绘山僧迎客、摘茶、炒制、烹煮,直至主客一同品饮的全过程,将各环节的所见所思所感细致描摹,尽显对茶的赞美,并点明唯有静心悠闲之人方能领略茶之真味。此诗价值颇高,其一,“斯须炒成满室香”句是我国茶史上茶叶炒青技术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诗人所处的中唐时代湖南一带绿茶制作已经采用“炒青法”。其二,从“自摘至前俄顷余”句中可知,中唐时代人们饮茶仍有即采即炒即者即饮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山兰若试茶歌》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茶之作。诗中细致呈现诗人于西山佛寺,山僧采茶、炒茶、煎茶,诗人品茶、赞茶全过程。不仅涵盖丰富茶学知识,如首次记载“炒青”制茶工艺,还蕴含深刻哲理,尾句尽显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高度赞扬僧人推动茶文化发展,描绘品茗意境,展现茶的魅力与价值,韵味悠长。

2.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句描绘西山兰若(寺庙)后檐几丛茶树,在春日里,与翠竹相映,抽出鲜嫩茶芽。“新茸”形象展现茶芽初萌的娇嫩,诗人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春茶生长图,为后文试茶铺垫,流露出对茶树生机的喜爱。第二句:山僧见客至,整理衣衫起身相迎,随即亲自到茶树旁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振衣”“自傍”“摘”等动作,刻画山僧热情好客与娴熟采茶技艺,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传递出主客间融洽氛围。第三句:刚采摘的茶叶很快被炒制,瞬间满室生香,接着用金沙泉水冲泡。“斯须”突出炒制迅速,“满室香”从嗅觉展现茶香四溢,“便酌”表明动作连贯,体现制茶、泡茶一气呵成,诗人对茶香的陶醉及对茶事过程的赞叹尽在其中。第四句:煮茶时,水沸声如骤雨松声般传入耳中,茶泡好后,茶汤表面浮沫似白云徘徊。运用比喻,生动描绘煮茶、泡茶时的声响与茶汤形态,从听觉、视觉角度增添试茶的美妙体验,尽显茶的灵动之美。第五句:茶香扑鼻,让人顿感宿醉消散,茶味清峭,直透身心,烦闷心境豁然开朗。从嗅觉、味觉、心理感受多方面,凸显茶的提神醒脑、涤荡心灵功效,诗人对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第六句:指出向阳山崖与背阴山岭茶有不同气质,但都比不上生长在竹下青苔之地的茶。通过对比,强调茶树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影响,突出寺庙旁茶树生长环境的独特与优越。第七句:远古神农氏(炎帝)虽尝百草识茶,却未懂煎茶之法,桐君虽有药录记载茶,也难知茶味真谛。借古说今,进一步突出此诗所写试茶过程中煎茶、品茶的独特体验与深刻韵味,提升茶的文化内涵。第八句:新茶芽卷曲半展,从采摘到煎好时间极短。再次强调僧人制茶的高效,体现茶叶新鲜度对茶味的重要性,也侧面展现茶事的紧凑与流畅。第九句:以木兰沾露的香气、瑶草临水的色泽作比,突出茶的香气清幽、色泽迷人,用比喻手法多角度赞美茶的独特魅力。第十句:僧人说茶的灵妙滋味适合在清幽寂静环境品味,特意采摘好茶招待贵客。既点明品茗环境的重要,又体现山僧对客人的敬重,也呼应前文茶的灵韵。第十一句:诗人表示愿封好茶寄给友人,只因郡斋中砖井、铜炉煮茶有损茶的格调。以寄茶之事,侧面烘托茶的珍贵与对茶品质的执着追求,深化对茶的喜爱。第十二句:即便像蒙山、顾渚这样的名茶,也不过是带着白泥赤印在尘世奔波。将西山兰若之茶与名茶对比,凸显西山茶独特价值,表达对西山茶的推崇,暗示对自然本真茶味的向往。第十三句:结尾点明要想知晓茶汤美妙滋味,需如僧人般超凡脱俗、悠然闲适之人。升华主题,强调品茶需心境宁静,回归自然,方能领悟茶的真味,韵味悠长。

3. 作品点评

《西山兰若试茶歌》是刘禹锡极具价值的茶诗佳作。诗中细腻呈现从采茶到品茶全过程,如“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生动鲜活。其文学地位颇高,是最早记载绿茶炒青工艺的诗篇,“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为亮点名句,提供了唐代制茶关键信息。诗中“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等对茶树栽培环境的探讨、“木兰堕露香微似”对茶香的精妙形容,以及对茶效的阐述,都丰富了诗作内涵。僧人在诗中对品茗环境的强调,体现出饮茶与参禅悟道的融合,使该诗在茶文化领域意义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春来句)暗插“竹下”一段。(末联)东坡《食蠔帖》即此诗落句之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梦得最长于刻划,《西山兰若试茶歌》“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令人渴吻生津。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毛熙震《清平乐·春光欲暮》

下一篇:唐·齐己《惊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