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ráng
西
xīn
lìn
cǎo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ǔ
jiē
sān
xiá
zài
chūn
bǎi
shé
fán
huā
néng
shí
yún
luàn
huá
chí
zhàn
yóu
dìng
āi
shāng
zài
bāng
qiān
shù
jiàn
fēng
jūn
yǎng
zhuō
gān
quán
shēng
鹿
qún
wèi
rén
jiāng
běi
cǎo
shí
ráng
西
yún
wàn
sān
nián
shí
bǎo
wén
cǎi
yún
yīn
bái
jǐn
shù
xiǎo
lái
qīng
shēn
shì
shuāng
péng
bìn
qián
kūn
cǎo
tíng
āi
shí
duǎn
zuì
wèi
shuí
xǐng
chú
jiāng
yuán
yín
cuì
píng
zhuàng
nián
xué
shū
jiàn
wěi
shā
shì
zhǔ
fēi
shēng
yǒu
gāo
zhāi
yào
ěr
jué
gǎi
chūn
huá
sāng
luàn
dān
xīn
wáng
chén
wèi
jiā
chén
shì
lǎo
shàng
shū
láng
wèi
chái
dòu
kōng
cán
yuān
xíng
shí
wēi
rén
shì
fēng
máo
shāng
luò
bēi
jiāng
hàn
zhōng
xiāo
lèi
mǎn
chuáng

译文

长久感叹自己是个三峡漂泊的游子,又到了与暮春相约的时节。枝头百舌鸟儿似欲沉默不语,满树繁花又能绽放几时。空谷中云雾稀薄气息微弱,江面波涛凌乱夕阳迟缓西沉。战乱何时才能平息,真正的哀伤不在这些景物之间。此地虽有两千株橘树环绕,却难与受封的列侯相比。在战火纷飞中藏拙度日,像麋鹿群般保全性命。畏惧江北战乱如畏蔓草滋长,客居瀼西看云卷云舒度日。万里之外传来巴渝民歌,整整三年听尽悲苦曲调。彩云忽而转阴忽而泛白,朝阳映得锦绣树木发青。两鬓如蓬草般零乱飘零,天地间唯余这间草屋栖身。悲歌时常自觉曲调太短,醉后起舞是为唤醒何人。细雨中荷锄而立,江畔猿啼惊破翠绿屏风。年少时苦学诗书剑术,到如今尽付尘泥沙中。侍奉君主并非没有俸禄,浮荡人生本就有尽之时。高阁依傍着药圃生涯,远地漂泊改换了春日容颜。战乱摧折了赤诚丹心,君臣百姓早非一家之人。想要陈述济世良策,却已衰老成白发郎官。豺狼虎豹仍在肆虐争斗,徒然愧对朝班清贵之臣。时局危殆人事急迫,逆风中飞鸟的翎羽也暗自损伤。落日映照悲凉的江汉水,半夜里泪水浸透了卧榻。

逐句剖析

"久嗟三峡客":长久感叹自己是个三峡漂泊的游子,

"再与暮春期":又到了与暮春相约的时节。

"百舌欲无语":枝头百舌鸟儿似欲沉默不语,

"繁花能几时":满树繁花又能绽放几时。

"谷虚云气薄":空谷中云雾稀薄气息微弱,

"波乱日华迟":江面波涛凌乱夕阳迟缓西沉。

"战伐何由定":战乱何时才能平息,

"哀伤不在兹":真正的哀伤不在这些景物之间。

"此邦千树橘":此地虽有两千株橘树环绕,

"不见比封君":却难与受封的列侯相比。

"养拙干戈际":在战火纷飞中藏拙度日,

"全生麋鹿群":像麋鹿群般保全性命。

"畏人江北草":畏惧江北战乱如畏蔓草滋长,

"旅食瀼西云":客居瀼西看云卷云舒度日。

"万里巴渝曲":万里之外传来巴渝民歌,

"三年实饱闻":整整三年听尽悲苦曲调。

"彩云阴复白":彩云忽而转阴忽而泛白,

"锦树晓来青":朝阳映得锦绣树木发青。

# 晓:一昨晚。

"身世双蓬鬓":两鬓如蓬草般零乱飘零,

"乾坤一草亭":天地间唯余这间草屋栖身。

"哀歌时自短":悲歌时常自觉曲调太短,

# 短:一作惜。

"醉舞为谁醒":醉后起舞是为唤醒何人。

"细雨荷锄立":细雨中荷锄而立,

"江猿吟翠屏":江畔猿啼惊破翠绿屏风。

"壮年学书剑":年少时苦学诗书剑术,

# 年:一作志。

"他日委泥沙":到如今尽付尘泥沙中。

"事主非无禄":侍奉君主并非没有俸禄,

"浮生即有涯":浮荡人生本就有尽之时。

"高斋依药饵":高阁依傍着药圃生涯,

"绝域改春华":远地漂泊改换了春日容颜。

"丧乱丹心破":战乱摧折了赤诚丹心,

"王臣未一家":君臣百姓早非一家之人。

"欲陈济世策":想要陈述济世良策,

"已老尚书郎":却已衰老成白发郎官。

"未息豺虎斗":豺狼虎豹仍在肆虐争斗,

"空惭鸳鹭行":徒然愧对朝班清贵之臣。

"时危人事急":时局危殆人事急迫,

# 急:一作恶。

"风逆羽毛伤":逆风中飞鸟的翎羽也暗自损伤。

# 逆:一作急。

"落日悲江汉":落日映照悲凉的江汉水,

"中宵泪满床":半夜里泪水浸透了卧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五首诗主要讲述他迁居的缘由,并借此表达对当时国家局势的忧虑。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杜甫寓居在瀼水西岸的新租草屋,诗中既记录了战乱后漂泊西南的生活境况,也流露出对中原战事未平、百姓生活困苦的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以​​羁旅漂泊与家国忧思​​为核心的诗作。这组诗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个人境遇,融合了身世感慨、战乱哀叹及对理想破灭的悲愤,展现了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与深广的人文关怀。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诗人以“久嗟”开篇,直抒长期漂泊三峡的羁旅之叹,“再”字暗含时光流转、归期无定的无奈,既点明迁居瀼西的缘由,又隐含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通过“百舌”与“繁花”的意象对比,以鸟鸣渐稀、春花易逝的暮春景象,暗喻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欲无语”暗含对时局沉寂的失望,“能几时”则强化了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哀婉。“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以虚谷、薄云、乱波、迟日为意象,勾勒出萧瑟冷寂的自然图景。“云气薄”呼应“谷虚”,暗指战乱后民生凋敝;“波乱”既写江流湍急,亦隐喻时局动荡,“日华迟”则暗示诗人对光明未来的迟疑。“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直击战乱主题,“何由定”以反问语气表达对和平无望的愤懑,“哀伤不在兹”则将个人迁居的哀愁升华为对家国动荡的悲悯,凸显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首:“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夔州盛产柑橘,但诗人却未见显赫的封君贵族。此句暗含对当地民生凋敝的观察,结合杜甫在夔州目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困顿的史实,“千树橘”既是地理特征,也暗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与《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形成互文。“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诗人以“养拙”自谦避世,实则暗含乱世求存的无奈。“麋鹿群”意象呼应其“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状态,与《江亭》“水流心不竞”的隐逸情怀一脉相承,但“干戈际”三字又点破表面闲适下的时代创伤。“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地理空间的转换暗藏政治隐喻。“江北”指代长安方向,“畏人”既指战乱威胁,亦暗含对朝廷的疏离感。“旅食”二字精准概括诗人晚年漂泊状态,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形成时空呼应。“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以听觉记忆构建时空坐标。“巴渝曲”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既展现诗人融入当地的生活状态,又暗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式的历史沧桑感。“三年”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时间跨度形成对比,凸显漂泊之久。第三首:“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此句描绘清晨云雾缭绕、彩云色泽明暗交替的景象,随后朝阳映照下树木青翠欲滴。“阴复白”与“晓来青”形成色彩与光影的对比,既展现夔州暮春清晨的湿润朦胧,又暗含时光流转的微妙感。云层“复白”暗示天色未完全放晴,与“锦树”的鲜亮形成反差,突显自然景色的层次感。“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由景及人,直抒身世之悲。诗人以“双蓬鬓”自喻漂泊衰老,而“乾坤一草亭”则将个人置于天地之间,凸显渺小与孤独。蓬鬓象征漂泊困顿,草亭暗指草堂的简陋,呼应组诗“迁居之故”的主旨。此句以极简的意象浓缩了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的境遇与对家国动荡的隐忧。“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此句以动作写心境。“哀歌自短”暗含悲愤难抑却无处倾诉的压抑,“醉舞为谁醒”则借醉态反讽世事的无常与自身的格格不入。表面写遣怀,实则流露对时局无力回天的绝望。两句通过“哀”“醉”的强烈情感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矛盾与孤独感。“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以景结情,细雨中诗人荷锄而立,江畔猿啼与翠屏(青翠山崖)相映,画面清冷幽寂。细雨暗喻愁绪绵绵,猿吟化用“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进一步渲染悲凉氛围。末句以景物之静谧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第四首:“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两句以对比手法展现诗人早年的抱负与现实的落差。“学书剑”象征文武双全的志向,而“委泥沙”则暗喻才华被埋没的无奈,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个“委”字既指个人命运的沉沦,也暗含对时代动荡的隐喻,凸显杜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通过冷静的陈述揭示深层矛盾。“非无禄”承认当权者并非全无责任,但“浮生有涯”更强调人生短暂的无力感,形成对仕途困顿与生命无常的双重喟叹。两句以理性语气包裹悲情,体现杜甫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运用意象对比强化情感张力。“高斋”象征文人雅士的居所,“药饵”暗示病痛缠身的现实;“绝域”与“春华”的错位,既指流离中的季节错乱,也隐喻精神家园的失落。工整的对仗下暗藏动荡时局对生活美学的摧毁,展现乱世文人的生存困境。“丧乱丹心破,王臣未一家”以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丹心破”三字将家国情怀具象化,凸显安史之乱对士人精神的摧残。“未一家”则批判官僚体系的离心离德,呼应的个体悲剧。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收束,使个人遭遇升华为时代悲歌,体现杜甫“诗史”特质。第五首:“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直抒诗人晚年壮志未酬的悲愤。“欲陈济世策”表明杜甫始终心怀治国安邦之志,但“已老尚书郎”一句点明现实困境——虽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官职),却因年迈辞官,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力回天。两句通过“欲”与“已”的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语言凝练而情感沉郁。“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以比喻手法深化忧国之情。“豺虎斗”喻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战乱频发,“鸳鹭行”则暗指朝廷官员行列,诗人自叹身处乱世却无力平息纷争,愧对同僚共事的职责。两句通过动物意象与官场隐喻,既批判时局动荡,又流露身居闲职的自责,用典含蓄而批判性强。“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以象征手法写时局艰危。“时危”直指大唐国运衰微,“人事急”暗含对朝廷决策失误的忧虑;“风逆羽毛伤”则借鸟羽受逆风摧折之象,隐喻自身在乱世中艰难求存、抱负难展的困境。两句虚实结合,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危机紧密关联,情感张力饱满。“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以景结情,收束全诗悲怆氛围。“落日”象征大唐国运的衰颓,“江汉”暗指诗人漂泊的夔州地域,落日余晖映照江面,触发对家国命运的哀思;“中宵泪满床”则通过深夜独泣的细节,将抽象悲情具象化,凸显诗人忧思之深重。末句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作结,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锦树晓来青”,谓花之骤开如锦,晓来犹是青树,未见花也。……而“细雨”一句,唤醒二起句,盖是景也,实雨为之。“猿吟”一句,尤深怨矣。老杜伤时乱离,往往如此。其诗开阖起伏,不可一律齐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子美曰:“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此语宛然入画,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素而得之也。

明作家谢榛《四溟诗话》

# 张綖云:此与“林猿为我啼清昼”同,而语更微婉。(末句下)。

明梅鼎《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刘辰翁曰:眼前语,道得苦。“细雨”句,自在。唐陈彝曰:首联非真无聊,畴能察此?周启琦曰:三、四高爽,落句闲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已苍云:“言乾坤之大,止有一‘草堂’,非以天地为围幕。”按:草堂尚属新赁,所谓“世乱一身多”也(“乾坤”句下)。与哀歌相答。落句山谷多效之。冉冉老至,身世飘零,几将为农设世,故因暮春兴感也(“江猿”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纪昀:花本如锦,花尽叶存,则变青矣。虚谷解次句未是。冯班:暮春花谢叶生,故云“晓来青”。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首尾实而中间虚,是“实包虚格”,惟杜有之。三、四乃“藏头句法”,若申言之,则“悠悠身世双蓬鬓,落落乾坤一草亭”耳。“江猿吟翠屏”即“白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而含蓄较深永矣。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颔联情在言中,耐人讽味,结语深秀。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一、二,略逗暮春。三、四,言如此“身世”而老于“蓬鬓”,则悲甚矣;内有“乾坤”,而春在“草堂”,抑又洒然也:此两句,所谓通局之柱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直方及新赁草屋。意甚悲而语自壮(“身世”二句下)。张惕庵云:此等结句,黄山谷多效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中联见意格。首联写景而意反见于中联,此格惟老杜有之。

清黄生《唐诗矩》

# “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豺虎”、“鸥鹭”又是一样拗体。“时危”一联,亦变体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今时危而人事急,死期将至;风急而羽毛伤,不能奋飞;“落日”兴悲,“中宵”流泪;岂谓赁此草屋,遂可安身而自适哉?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济世策,须北归而陈于天子之前;今淹留使府,且以尚书郎老矣,即下所谓“风逆羽毛伤”也(“欲陈”二句下)。“落日悲江汉”,自叹朝宗无期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纪昀: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纪昀:上句二四不谐,下句第三字必用平声以救之,亦足定格。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登总持阁》

下一篇:唐·李白《秦女卷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