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不顾老":人谁不顾虑要衰老,
# 顾:念,指考虑。
"老去有谁怜":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 怜:怜悯,同情。
"身瘦带频减":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
# 频减:多次缩紧。,带:腰带。
"发稀冠自偏":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 冠:帽子。
"废书缘惜眼":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
#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多灸为随年":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经事还谙事":经历过的世事多见识也就广,
# 谙事:洞悉世事,明白事理。谙,熟悉,了解。
"阅人如阅川":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 阅人如阅川: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细思皆幸矣":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
#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便翛然":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 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首句中的“顾老”,即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莫道桑榆晚":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
#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为霞尚满天":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为:创造。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人承认老去的不便与伤感,但认为也因年老而阅历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与“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形成对比。前者以“身瘦”“发稀”的具体形态,直写衰老带来的生理困窘,是老之“短”;后者则以“经事谙事”“阅人如川”的感悟,凸显岁月沉淀的智慧阅历,是老之“长”。通过衰老的外在困顿与内在收获的对照,打破对“老”的单一悲叹,展现出对人生迟暮的辩证思考。末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与前文衰老之态形成隐性对比。即便有“带频减”“帽自偏”的衰老痕迹,却以“桑榆晚霞”的壮阔意象,将暮年的消沉感与生命余晖的绚烂感相对照,一扫衰颓之气,以积极昂扬的姿态,赋予“老”以全新的价值内涵,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一开口就像老友唠家常——谁能不怕老呢?老了又有谁会真正怜惜?这两句戳中人心,把对衰老的普遍忧虑摆到台面上。接着四句细描老态:“身瘦带频减”,腰带越勒越紧,是身体消瘦的无奈;“发稀冠自偏”,头发稀疏戴不住帽子,写出衰老的琐碎狼狈;“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舍不得读书是怕伤眼,频繁艾灸只为延寿,把老年人的小心与辛酸,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剥开,让人读着就想起身边老人的模样,满是生活的烟火气。从“经事还谙事”开始,笔锋一转,不再困于衰老的表象。诗人说,老了其实也有好处:“经事还谙事”,经历的事多了,自然通晓世事;“阅人如阅川”,见过的人多了,看人的眼光就像看江河一样通透。这是把岁月熬成了智慧,把衰老写成了财富。“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仔细想想,这些经历都是幸事,想通了心里就敞亮了——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实实在在的道理,把“怕老”的结慢慢解开,带着过来人特有的从容。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简直是振臂一呼。桑榆指傍晚的太阳,本是近黄昏的象征,可诗人偏说“不晚”,还要让晚霞铺满天空。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把晚年活出了气势:老了又怎样?照样能像晚霞一样绚烂。前半段还在说衰老的琐碎,到这儿突然拔高,把个人的感慨升华为对生命的礼赞。既回应了白居易的“咏老”,又给所有怕老的人打气——只要心不老,晚年一样能发光,读来让人热血一热,忍不住想跟着振作起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前半说尽衰老的无奈,后半又道透年老的益处,一抑一扬转得自然。这种正反对照里藏着辩证的理,让人听着心服。末尾两句最见筋骨,不是空泛的安慰,是敲在心上的醒世话,后人常拿它给自己打气。
# 梦得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其诗尤多感慨,惟“在人虽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差闲婉。答乐天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亦足见其精华老而不竭。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
# 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公自贞元登第,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同人凋落且尽,而灵光岿然独存,造物者亦有以偿其所不足矣。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故是刘、柳分重,与干没不已语又别。
清何焯《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
# (刘禹锡)暮年与裴、白优游绿野堂,有“在人称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如此。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卷上
# 《养鸷词》:“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酬乐天》云:“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结句皆有余韵。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上一篇:唐·聂夷中《田家》
下一篇:唐·白居易《白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