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óng
shì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xiǎo
lián
xīng
yǐng
chū
wǎn
dài
guāng
xuán
běn
yīn
cǎi
duō
fān
bǎo
tiān
nián

译文

清晨在星光下看到它的身影,夜晚高挂枝头仿佛带着落日的光辉。它因为在人们采摘之时被遗漏掉,反而保全了本来应有的寿命。

逐句剖析

"晓连星影出":清晨在星光下看到它的身影,

# 晓:清晨。

"晚带日光悬":夜晚高挂枝头仿佛带着落日的光辉。

"本因遗采掇":它因为在人们采摘之时被遗漏掉,

# 采掇:采摘。掇:一作摘。,遗:遗漏。

"翻自保天年":反而保全了本来应有的寿命。

#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就是一个人在保持身体各器官都在健康状态下自然的寿命,即自然寿命。,翻自: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红柿子》是一首专咏柿子的诗篇。诗人借柿言志,感叹那些未被摘取的柿子因祸得福,得以保全自然之寿。表面上看似是对幸免于难的庆幸,实则暗含一种无奈的自嘲与精神上的自我慰藉。对于自身才华未得施展的境遇,诗人虽试图以宽慰之心相待,但字里行间难掩那份难以释怀的愁绪,仿佛心结难解,始终萦绕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红柿子》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以鲜活的画面展现了柿子在晨曦初露与夜幕低垂时的独特风姿;而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这番景象的深刻感悟与态度。这些柿子或许本因平凡无奇或地处偏远而不为人所注意,却也因此有幸维持了其原有的自然与宁静,悠然自得地迎接每一个岁月的流转。此诗借红柿子之吟咏,传达了诗人向往避世隐居、顺应自然节奏、渴望沉浸于宁静生活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绘红柿子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红柿子作为自然之物,其生长、成熟、被采摘或遗落的过程,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借红柿子之口,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情景交融:诗人在描绘红柿子的景象时,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相结合。“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两句,既描绘了红柿子在清晨与傍晚时的美丽景象,又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更迭。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更加生动,情感表达也更加真挚。拟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红柿子以人的情感和命运。“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两句,诗人将红柿子因未被采摘而得以保全自然寿命的境遇,比作人因遭遇困境而得以保全自身、颐养天年的情况。这种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寓意也更加深刻。对比:诗中“遗采掇”与“保天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柿子因为被采摘时遗漏下来,反而得以保全自然寿命,自在安闲地度过余生。这种对比既突出了红柿子的命运,也隐喻了诗人的境遇。景物描写:“晓连星影出”,描绘了红柿子在清晨与星光交相辉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晚带日光悬”,转而写到傍晚时分,红柿子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显红艳,高悬枝头,如同镶嵌在金色天幕上的宝石。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展现了红柿子在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更迭。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生动描绘了红柿子蓬勃生长的美丽景象,清晨时分,它们宛如点点红星镶嵌于天际,璀璨夺目;而黄昏时刻,则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悬挂在枝头,熠熠生辉。末二句“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则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这些红柿子因未被采摘而得以保全其自然寿命,看似是一种庆幸,实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精神慰藉。它们仿佛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未被外界侵扰,反而得以悠然自得地度过岁月。诗人借此抒发对自己未被重用的感慨,虽然试图以宽慰之心相待,但内心那份难以释怀的愁绪,却如同那未被采摘的红柿子一般,始终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柿诗展现了诗人对红柿子别具匠心的描绘。他并未着眼于满枝累累的硕果,而是独辟蹊径,聚焦于那被摘剩的孤柿,这一独特视角捕捉到了常人未曾留意的细节,显得尤为新颖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下一篇:唐·曹邺《乐府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