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山水好":落日时分山水更加美好,
"漾舟信归风":荡起轻舟任凭晚风吹送。
# 归风:归风:回风,旋风。,信:信:听任,听凭。,漾舟:漾舟:泛舟。漾,泛,荡。
"探奇不觉远":玩赏奇景不觉深入已远,
# 探奇:一作玩寄。
"因以缘源穷":于是顺水探寻溪源幽境。
# 穷:行到尽头。辋水北流入灞水,自辋水乘舟入灞,复溯灞水而上,寻其源头,即可抵蓝田山。,缘:沿着,顺着。 一作寻。《唐诗纪事》作“寻”。,因以:因而。
"遥爱云木秀":遥望不禁深爱云林秀美,
# 秀:一作翠。,云木:参天古木。
"初疑路不同":起初怀疑所走路径不同。
# 路不同:指沿水而行,不能到达那生长着“云木”的地方(即石门精舍所在之处)。,疑:一作言。
"安知清流转":哪知清清水流忽然折转,
# 安:一作谁。
"偶与前山通":却没想到竟与前山连通。
# 偶:偶然,恰巧。
"舍舟理轻策":拄起轻便手杖舍船上岸,
# 策:拐杖。,理:治,加工制作。,舍舟:弃舟上岸。
"果然惬所适":所去之处果然恰适心胸。
# 惬所适:对所到之地感到满意。适,往,到。
"老僧四五人":见有四五个年老的僧人,
"逍遥荫松柏":在松柏浓荫下语笑从容。
# 荫松柏:谓有松柏遮盖其上。
"朝梵林未曙":早晨诵经林间未透曙光,
# 未:一作方。,朝梵:和尚早晨诵经。梵,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因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称。
"夜禅山更寂":夜晚参禅山中更显寂静。
# 山:一作心。,夜禅:夜晚坐禅。
"道心及牧童":禅心也让牧童变得宁静,
# 及:一作友。,道心:即菩提心,佛心。菩提乃梵文之音译,意为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
"世事问樵客":人世事只好问上山樵翁。
"暝宿长林下":入夜便在高树下住宿,
# 长林:高大的树林。林,一作井。,暝:夜晚。
"焚香卧瑶席":焚着香卧席上仰对星空。
# 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席子。
"涧芳袭人衣":溪谷里芳香暗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山间明月照得石壁晶莹。
"再寻畏迷误":再来寻找这里恐怕迷路,
"明发更登历":天一亮启程前当再登临。
# 明发:早晨起程。
"笑谢桃源人":笑着向这些桃源人告辞,
# 谢:告辞。
"花红复来觌":等到花红时候再来相寻。
# 觌:相见。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王维晚年创作的山水纪游诗。此诗以隐士暮游佛寺为线索,首写薄暮泛舟的悠然自适,中绘入山访寺的视听清幽,末抒对禅林净土的眷恋徘徊。全诗以空灵笔触融合桃源意象与终南烟霞,展现山水禅意与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遥爱云木秀”,以“爱”赋予云木人格化情感,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眷恋投射于景物,使无情之景含情,强化隐士与山林的共鸣。通感:“深山磬响哀”,以听觉的“磬响”触发心理的“哀”感,将梵音的空灵与山寺的幽寂交融,形成视听与情感的立体通感。用典:“笑谢桃源人”,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源”意象,隐喻理想中的隐逸净土。倒叙:开篇“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先写暮色归舟的结局,后倒叙“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的探访过程。打破线性叙事,以“结果前置”引发悬念,引导读者回溯游历轨迹。寓情于景:“逍遥荫松柏”,以老僧悠然栖于松柏的姿态,暗喻诗人与自然共生的超脱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便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展露无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夕阳倾洒,山水被镀上一层暖光,景致美不胜收,诗人随意泛舟,任由轻舟顺着晚风自在飘荡。一个“好”字,看似质朴,实则精妙,高度凝练地概括出诗人目遇山水时内心的那份满足,薄暮泛舟的悠然、随性而为的自在,皆蕴含其中。在这般景致与心境相融的情境下,“探幽未觉路遥,缘源殊未穷”的表述自然流畅:诗人被舟行途中的奇妙景色吸引,一心探寻幽境,浑然不觉路途遥远,不知不觉就沿着溪流溯源至尽头,足见山水魅力之大与诗人游兴之浓。当诗人的目光投向云雾弥漫的山林深处,石门精舍若隐若现,方位难辨,不禁心生犹疑:“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满心向往着那被青云与翠木遮掩的美好,却又怀疑眼前水路并非通往精舍的正确路径。这份既渴望抵达禅居,又担忧无法到达的矛盾心理,为寻幽之旅增添了几分紧张与期待,使情节更具张力。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则峰回路转,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原本看似断绝的溪流,竟在不经意间转弯,连通了前方的山峦,让诗人顺利找到了通往精舍的道路。前文平缓叙述中暗藏悬念,此处豁然开朗的妙趣,共同构成了山水游历的双重审美层次,若一路平铺直叙,诗意的跌宕起伏便无从谈起。“果然惬所适”与前文的“初疑”相互呼应,将诗人探寻幽境的乐趣推向更深层次。踏入山寺,眼前景象映入眼帘:“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虽未直接描绘寺中老僧形象,但时光流转间,诗人在山寺的停留,侧面烘托出方外之地的清幽宁静。这里虽人影寥寥,却无丝毫萧瑟之感,周围树木葱茏,更显禅意盎然。诗人对修行生活也有自己的感悟,虽未明写僧人清修日常,但从在寺中的体验中,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精神富足的状态,隐隐透露出“心斋坐忘”的生命意趣。“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蕴含深意:一方面表明高僧以佛理教化俗世孩童,传递佛法智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此地与外界联系甚少,近乎隔绝,只有偶尔遇到樵夫,才能打听些许世间之事。联系结尾“桃源行可觅,愿逐渔舟通”,诗人将石门精舍比作桃花源般的秘境:僧众在此避世修行,却并非与世隔绝、遁入虚无,而是构建起了独特且有序的禅居生活。诗中“问樵客”与陶渊明笔下“桃源人问渔郎”有着相似的叙事结构,妙的是诗人以“樵客”这一身份主动融入其中,将自己纳入桃源般的图景,仿佛成为连接世外净土与尘世的纽带。这种身份上的巧妙安排,不仅强化了精舍作为理想乐土的特质,也让诗人“惬所适”的愉悦之感更加真实可感。末八句以“暝宿”“明发”展现出在禅居的时光流转。暮色降临,诗人留宿于此,“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古木参天,宛如天然帷帐,石榻如玉般清凉,炉中香烟袅袅,与山涧野花的芬芳相互交融,山月洒下银辉,映照在石壁之上,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氛围,将“清”的意境具象化。清晨准备离去时,诗人不禁担忧“桃源难再觅”,于是“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指示群峰近,徘徊独晨兴”,临行前仔细踏遍周围小径,铭记峰回路转的路线,将山水的模样深深印在心底。最终以“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收尾:这一抹笑容,饱含着得遇净土的满足,也蕴含着与山僧结下的深厚情谊;“花红”点明此时正值繁花盛开的春日,让前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更添生机,同时呼应桃花源中落英缤纷的经典意象,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二十四句架构成篇,采用三叠章法展开诗意。段以探幽之境切入,中章以获奇之趣承续,末章以眷恋之情收束,形成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结构。在摩诘居士的隐逸题材作品中,虽多见世外桃源之咏,但是写得这般兴致勃勃的,却唯此一篇。
# 山水真境,妙在说得变化,似有步骤,而无端倪,作记之法亦然。
明钟惺《唐诗归》
# 语语领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刘辰翁曰:“遥爱”四句,此景亦常有之。其诗亦若无意,故是佳趣。后四句世外好事语周珽曰:从入蓝田水陆行径,叙到深憩精舍中情景,始以无心,终若有得其间恍惚投足、幽寂悟机,一一从笔端倾出,毫不着相,手腕灵脱,真是飞仙。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漾舟”字奇。“安知”二句,柳子厚小记中沈确士引此以比拟,洵为佳境佳句。“涧芳”字亦奇。
清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
# 伯敬云“及”字深妙难言。不但难言,亦且难想(“道心”句下)。一幅石门精舍图。读至“道心”二语,则又别有天地非人间矣。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南邨曰:摩诘诗中有画,如此篇佳境,恐画亦不易也。
清张惣《唐风怀》
# 写山之妙,笔亦入妙(“安知”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数语神化已极,前无曹、刘,后无李、杜。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上一篇:唐·徐凝《观浙江涛》
下一篇:唐·杜甫《秋风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