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fē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iū
fēng
chuī
shān
shàng
láo
xià
láo
xiū
shuǐ
guān
qiáng
chǔ
duò
qiān
bǎi
zhàng
nuǎn
xiàng
shén
dōu
hán
wèi
hái
yào
zhǎng
zhàn
qīng
qiāng
lián
bǎi
mán
zhōng
céng
xiāo
hǎo
míng
chuán
shù
cháng
yún
jiān
qiū
fēng
chuī
dōng
liú
zhī
wài
西
wēi
tiān
qīng
xiǎo
chéng
dǎo
liàn
shí
xíng
rén
zhī
míng
yuè
wèi
shuí
hǎo
zǎo
wǎn
fān
guī
huì
jiāng
bái
tíng
shù
yuán
chí
tái
jīn
shì
fēi

译文

淅淅秋风吹过巫山,上牢、下牢两处都在修筑水关。吴越、荆楚的大船都用竹缆牵挽,天暖时节开往成都,到天寒时还没驶还。那些重要路口什么时候不动刀枪,青羌、白蛮全都参加了战乱。中巴也没有好消息能叫人心宽,黄昏时长云那边戍鼓声又在飘传。淅淅秋风把我的衣衫吹起,东流的江水那边,阳光黯淡西斜。天空清朗,小城里传出急促捣练声,古老的山石旁,小路上行人疏稀。不知道这明月为谁这样美好皎洁,我早晚将驾着孤帆在夜色中驶回。我将把满头白发倚靠在庭树上,但不知故园的池台如今是否还在。

逐句剖析

"秋风淅淅吹巫山":淅淅秋风吹过巫山,

"上牢下牢修水关":上牢、下牢两处都在修筑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吴越、荆楚的大船都用竹缆牵挽,

# 百丈:牵船篾绳,逆流而上之船只,以竹篾绳牵引上水。,吴樯楚柁:长江下游扬州方面驶来之商船。樯:帆桅。柁:船尾大桨。

"暖向神都寒未还":天暖时节开往成都,到天寒时还没驶还。

# 寒未还:天寒之时,正是瞿塘水路平稳,商船适宜下峡之时,今巨舶皆未还者,中流阻于羌蛮之乱也。,暖向神都:春天经夔府航向成都。神:一作成。都:《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要路何日罢长戟":那些重要路口什么时候不动刀枪,

# 要路:重要道路,此指江路为要。

"战自青羌连百蛮":青羌、白蛮全都参加了战乱。

# 百蛮:唐人常以百蛮泛称长江中上游之土著民族,此诗专指忠州、涪州以上之西南蛮。百:一作“白”。,连:连结。,青羌:指吐蕃。

"中巴不曾消息好":中巴也没有好消息能叫人心宽,

# 曾:一作得。,中巴:指忠州以上至渝州段的长江。

"暝传戍鼓长云间":黄昏时长云那边戍鼓声又在飘传。

"秋风淅淅吹我衣":淅淅秋风把我的衣衫吹起,

"东流之外西日微":东流的江水那边,阳光黯淡西斜。

# 东流:即向东流来之江水。诗作于秋分之后,落日正在长江来处之方位。

"天清小城捣练急":天空清朗,小城里传出急促捣练声,

# 捣练:整治布料,将制寒衣也。,小城:夔府也。,清:一作晴。

"石古细路行人稀":古老的山石旁,小路上行人疏稀。

# 石古细路:夔府道路之描写。

"不知明月为谁好":不知道这明月为谁这样美好皎洁,

"早晚孤帆他夜归":我早晚将驾着孤帆在夜色中驶回。

# 他:一作也。

"会将白发倚庭树":我将把满头白发倚靠在庭树上,

# 庭树:故园庭院之树,此树即杨柳。,会将:将要也。

"故园池台今是非":但不知故园的池台如今是否还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创作的组诗。诗中,一首因秋风伤世乱,借秋风起兴,展现吴船受阻、羌蛮战乱以及戍鼓声声,凸显巫山局势之不安;另一首对秋风而动归思,描绘秋日暮景,如小城捣练、石径行人稀等,表达思乡之情。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杜甫以沉郁顿挫的笔触,真实展现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情感波澜,既有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又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彰显出其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为后世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文学样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风二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所作。彼时广德、永泰年间,吐蕃与党项羌、浑、奴刺入寇,战事从青羌延续至白蛮,社会动荡不安。杜甫目睹这一混乱局势,结合自身多年漂泊、历经战乱的经历,借秋风抒发对战争致使社会动荡的忧虑,创作了这组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及内心的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风二首》是两首诗,也是两首伤世乱、动归思的诗。第一首诗描绘了秋风起时,吴樯楚舵因羌蛮之乱受阻,戍鼓声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乱的感伤。第二首诗则借暮景抒发了诗人对秋风而动的归思,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对故乡的思念与漂泊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风淅淅吹巫山”“秋风淅淅吹我衣”,借秋风这一景物,既营造出萧瑟氛围,又引出下文对世乱和归思的情感抒发。起兴:第一首中“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以秋风起兴,由秋风引出修水关等与战事相关的内容。虚实结合:第二首“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明月”为眼前实景,“孤帆他夜归”是想象的虚景,虚实相生,强化了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秋风二首》其一“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借景起兴,秋风点明时节,修水关暗示战乱局势;“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写吴船楚舟欲往成都却因战乱受阻,“暖”与“寒”对比,凸显滞留之苦;“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白蛮”,直抒对战争的厌恶,“何日”表达对和平的期盼;“中巴不得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以戍鼓声声营造紧张氛围,流露对局势的担忧。其二“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借秋风、落日营造凄凉氛围,为下文思乡铺垫;“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对仗工整,“捣练急”凸显生活忙碌,“行人稀”更添孤寂;“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虚实结合,借明月引发归思,想象他日孤帆归乡;“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以倚树白发的形象,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其现状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风》二章,盖仿汉武《秋风辞》也……水东流,日西坠,固是即景,亦叹年华逝波而桑榆景迫也……意极情悲,令人凄绝。

《杜臆》

# 杜“秋风淅淅”八句耳,然变态至今,莫能逾此等章法。

《诗辩坻》

# 洗马言愁,凄然可听。

《唐宋诗醇》

# 赵次公曰:此写眼前之景,宛转含蓄,道不尽凄感之意。刘云:如《竹枝》乐府,矫矫长句,不必亲切为已。

《唐诗品汇》

# 钟云:高寂,却是真悲真壮。钟云:幽细有骨(“天清小城”二句下)。

《唐诗归》

# 陆时雍曰:有《竹枝》余冷,次二语骚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胡夏客曰:《秋风》第二首,似拗体律诗。

《杜诗详注》

# 动乡思也。砧急路梗,状景波峭,即蒙上章羌、蛮扰乱来。……结语又令读者眼光一闪。盖归乡倚树,意欣然矣。又恐故园残毁,此志仍灰。读至此,忽觉烟波淼弥。

《读杜心解》

# 邵云:作律诗读,转觉高老。此首全是虚写,笔端变化,不可捉搦,最属老杜胜场。四句三层转折,见心口萦回之妙(“不知明月”四句下)。

《杜诗镜铨》

# 《秋风》只是思深语曲,非粗才可浮袭。惜同法。读此可悟愈简愈妙。“不知明月”句,妒而思归,妙情。收句忽又作酸语,痛极。仍不敢归耳。此与《王郎》皆深曲,删语转层,多不测如虎。

《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下一篇:唐·朱绛《春女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