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淅淅吹巫山":淅淅秋风吹过巫山,
"上牢下牢修水关":上牢、下牢两处都在修筑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吴越、荆楚的大船都用竹缆牵挽,
# 百丈:牵船篾绳,逆流而上之船只,以竹篾绳牵引上水。,吴樯楚柁:长江下游扬州方面驶来之商船。樯:帆桅。柁:船尾大桨。
"暖向神都寒未还":天暖时节开往成都,到天寒时还没驶还。
# 寒未还:天寒之时,正是瞿塘水路平稳,商船适宜下峡之时,今巨舶皆未还者,中流阻于羌蛮之乱也。,暖向神都:春天经夔府航向成都。神:一作成。都:《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要路何日罢长戟":那些重要路口什么时候不动刀枪,
# 要路:重要道路,此指江路为要。
"战自青羌连百蛮":青羌、白蛮全都参加了战乱。
# 百蛮:唐人常以百蛮泛称长江中上游之土著民族,此诗专指忠州、涪州以上之西南蛮。百:一作“白”。,连:连结。,青羌:指吐蕃。
"中巴不曾消息好":中巴也没有好消息能叫人心宽,
# 曾:一作得。,中巴:指忠州以上至渝州段的长江。
"暝传戍鼓长云间":黄昏时长云那边戍鼓声又在飘传。
"秋风淅淅吹我衣":淅淅秋风把我的衣衫吹起,
"东流之外西日微":东流的江水那边,阳光黯淡西斜。
# 东流:即向东流来之江水。诗作于秋分之后,落日正在长江来处之方位。
"天清小城捣练急":天空清朗,小城里传出急促捣练声,
# 捣练:整治布料,将制寒衣也。,小城:夔府也。,清:一作晴。
"石古细路行人稀":古老的山石旁,小路上行人疏稀。
# 石古细路:夔府道路之描写。
"不知明月为谁好":不知道这明月为谁这样美好皎洁,
"早晚孤帆他夜归":我早晚将驾着孤帆在夜色中驶回。
# 他:一作也。
"会将白发倚庭树":我将把满头白发倚靠在庭树上,
# 庭树:故园庭院之树,此树即杨柳。,会将:将要也。
"故园池台今是非":但不知故园的池台如今是否还在。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风二首》是两首诗,也是两首伤世乱、动归思的诗。第一首诗描绘了秋风起时,吴樯楚舵因羌蛮之乱受阻,戍鼓声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乱的感伤。第二首诗则借暮景抒发了诗人对秋风而动的归思,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对故乡的思念与漂泊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风淅淅吹巫山”“秋风淅淅吹我衣”,借秋风这一景物,既营造出萧瑟氛围,又引出下文对世乱和归思的情感抒发。起兴:第一首中“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以秋风起兴,由秋风引出修水关等与战事相关的内容。虚实结合:第二首“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明月”为眼前实景,“孤帆他夜归”是想象的虚景,虚实相生,强化了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秋风二首》其一“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借景起兴,秋风点明时节,修水关暗示战乱局势;“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写吴船楚舟欲往成都却因战乱受阻,“暖”与“寒”对比,凸显滞留之苦;“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白蛮”,直抒对战争的厌恶,“何日”表达对和平的期盼;“中巴不得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以戍鼓声声营造紧张氛围,流露对局势的担忧。其二“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借秋风、落日营造凄凉氛围,为下文思乡铺垫;“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对仗工整,“捣练急”凸显生活忙碌,“行人稀”更添孤寂;“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虚实结合,借明月引发归思,想象他日孤帆归乡;“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以倚树白发的形象,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其现状的忧虑。
# 《秋风》二章,盖仿汉武《秋风辞》也……水东流,日西坠,固是即景,亦叹年华逝波而桑榆景迫也……意极情悲,令人凄绝。
《杜臆》
# 杜“秋风淅淅”八句耳,然变态至今,莫能逾此等章法。
《诗辩坻》
# 洗马言愁,凄然可听。
《唐宋诗醇》
# 赵次公曰:此写眼前之景,宛转含蓄,道不尽凄感之意。刘云:如《竹枝》乐府,矫矫长句,不必亲切为已。
《唐诗品汇》
# 钟云:高寂,却是真悲真壮。钟云:幽细有骨(“天清小城”二句下)。
《唐诗归》
# 陆时雍曰:有《竹枝》余冷,次二语骚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胡夏客曰:《秋风》第二首,似拗体律诗。
《杜诗详注》
# 动乡思也。砧急路梗,状景波峭,即蒙上章羌、蛮扰乱来。……结语又令读者眼光一闪。盖归乡倚树,意欣然矣。又恐故园残毁,此志仍灰。读至此,忽觉烟波淼弥。
《读杜心解》
# 邵云:作律诗读,转觉高老。此首全是虚写,笔端变化,不可捉搦,最属老杜胜场。四句三层转折,见心口萦回之妙(“不知明月”四句下)。
《杜诗镜铨》
# 《秋风》只是思深语曲,非粗才可浮袭。惜同法。读此可悟愈简愈妙。“不知明月”句,妒而思归,妙情。收句忽又作酸语,痛极。仍不敢归耳。此与《王郎》皆深曲,删语转层,多不测如虎。
《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下一篇:唐·朱绛《春女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