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色何所似":嘉陵江水色像什么?
# 色:一作山。,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石黛碧玉相因依":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 石黛碧玉相因依:形容江色之清绿。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正怜日破浪花出":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
# 正怜日破浪花出:“正怜”两句:仇兆鳌注:“日出浪中,照水加丽;春回沙际,映水倍妍。”浪花:一作阆山。
"更复春从沙际归":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
# 欹:倾斜。,巴童:巴地儿童。
"水鸡衔鱼来去飞":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 水鸡:水鸟名。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
# 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胜事:美景。这里指山水之美。,阆中:是举全部而言。《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 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题材为写景诗。诗开篇以设问起笔,描绘嘉陵江水色如石黛碧玉相融合;接着写乘船时看到阳光冲破浪花,春色重回沙际的景象;随后刻画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的画面;最后感叹阆中美景令人肠断,盛赞阆州城南景色天下稀有,抒发了诗人对阆中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设问:“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运用了设问的写作手法。诗人提出“嘉陵江色何所似”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好奇。
3. 分段赏析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开篇诗人以设问起笔,抛出“嘉陵江色何所似”的问题,紧接着自答“石黛碧玉相因依”。这两句通过自问自答与形象的比喻,描绘嘉陵江水呈现出青碧交融的色泽,将对嘉陵江自然景色的赞美,融入到对江水颜色的描写之中,运用了寄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前句描绘诗人乘船于嘉陵江上,欣赏倒映江面的日影,却因浪花涌起搅乱日影,“正怜”二字,流露出诗人对美景被破坏的惋惜之情。后句笔锋一转,看到岸边河滩春草萌生,“更复”表达出诗人看到春归的欣喜。此二句景中含情、情中融景,采用融景于情的抒情诗句表现法。“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巴人小儿划着小船从诗人身边歪歪斜斜地穿过,虽景色单调,却体现杜诗的人民性;后句不仅暗示诗人写诗时所处位置,还为末句的出现营造文化意境。“阆中胜事可肠断”中,诗人用“可肠断”表达了解阆中古老“胜事”后的复杂心情,或许与回忆“安史之乱”时的悲怆情绪相似。末句“阆州城南天下稀”,夸赞阆州城南景色天下罕见,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可知此地似阆苑仙境。这两句抒情兼叙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融合。
4. 作品点评
杜甫羁留阆中的时光短暂,却似惊鸿掠影,在他的笔端,绽出无数诗韵芳华。其《阆水歌》如妙手丹青,用工笔细腻勾勒山水纹理,更以超凡的造境之思,于空灵处着墨。于是,那仿若仙家阆苑般的缥缈胜景,于尺幅诗笺间流转,熠熠生辉。
# 谭云:选杜诗,最要存此等轻清淡泊之派,使人知老杜无所不有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江阔见日从江中起,故云:“日破浪花出”。
明王嗣奭《杜臆》
# 恬雅自不与夔州他作为类。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咏叹一句,无穷曲折(“阆州城南”句下)。落句山谷酷摹而去之转远。湘灵云:落语竹枝体。末二句与《阆山歌》同意,可悟虚实变换之法。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张綖注:公当远离之时,而不失山水之乐,亦足见其处困而亨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二诗(按指此首与《阆山歌》)著语奇秀,觉空翠扑人,冲襟相照。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日出”、“春归”,从生色处写。“巴童”、“水鸡”,又从点缀处写。都是烘染法。……苦爱“阆中”二句,似旧歌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句秀(“正怜日破”二句下)。刘须溪云:景少语长(“巴童荡桨”二句下)。结句咏叹,无限曲折。陈后山谓:二诗(按指《阆山》、《阆水》)词致峭丽,语脉新奇,句清而体好,在集中似又另为一格。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韩愈《醉留东野》
下一篇:唐·王建《调笑令·罗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