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
#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夜静春山空":夜里一片静谧,春天的山谷寂寂空空。
# 空:空寂、空空荡荡。,春山:春日的山。
"月出惊山鸟":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 山鸟:山中的鸟。,惊:惊动,扰乱。,月出:月亮升起。
"时鸣春涧中":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 涧:指的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鸟鸣涧》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全诗紧扣第二句“夜静春山空”中的“静”字,通过首句“人闲桂花落”和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以动衬静,衬托出一副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营造了静而不寂的意境,表现出了诗人恬淡而又愉悦的心境以及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人闲桂花落”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的花落、月出、鸟鸣均是动态景物,这几句诗以动衬静,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且这种反衬的手法也变现出了诗人心境的恬淡与洒脱。通感:“人闲桂花落”中的“落”字,不仅描绘了桂花飘落的视觉景象,还隐含了桂花飘落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这种声响,在寂静的夜晚里显得尤为清晰,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仿佛也能听到那桂花飘落的声音,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山林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闲适。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相结合,花开花落,只有心真正的空闲下来,放下世俗杂念和对其的挚着迷恋,个人的精神才能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诗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是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象,但因“夜静”,更因诗人的“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更加表现出了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和洒脱。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以对声音的描述来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诗人将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在山涧中鸣叫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4. 作品点评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鸟鸣涧》也是这类山水诗。诗中“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静,将人与自然的融合,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整首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并展现出了这首诗包含着的艺术辩证法。
# 皆非着意。顾云:所谓情真者。又云:何限清逸。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闭关时有此佳趣,亦不寂寂。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鸟惊月出,甚言山中之空。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抄》
# “夜静春山空”,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更读十二部经矣。“时鸣春涧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诸咏声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到,其故难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下二句只是写足“空”字意。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太白五言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明胡应麟《诗薮》
# 昔人谓“鸟鸣山更幽”句,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此诗亦然。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惊”字妙(“月出”句下)!幽寂(末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神清。如此好景,安得不歆动好情。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一篇: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下一篇: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