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xiāng
féng
guǎn
chóu
jiàn
chuān
穿
zhēn
kōng
huái
怀
guó
lóu
fēng
chū
jiǎn
xīn
yuè
shǐ
lín
qiū
shuí
rěn
kuī
hàn
tiáo
tiáo
wèn
dǒu
niú

译文

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在寄宿的客舍中思乡之愁更剧。看不见妻子在明月下穿针乞巧,只能空自怀念故乡乞巧的棚架。余风才刚刚能减轻心头的燥热,初升的月亮便开始挂在夜幕下。此情此景下谁忍心抬头看天河,遥望着天边的牵牛星这样问道。

逐句剖析

"他乡逢七夕":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

# 七夕:为七月初七,民间的乞巧节。

"旅馆益羁愁":在寄宿的客舍中思乡之愁更剧。

# 羁愁:羁旅在外的愁思。羁,停留外乡。,益:一作“亦”。

"不见穿针妇":看不见妻子在明月下穿针乞巧,

# 穿针妇:七夕这天穿七孔针的妇人,指诗人的妻子。传说中的织女是织锦的能手,所以每逢七夕,妇女往往会穿针向织女乞巧,希望织女赐给她们以高超的工艺技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初学记》引)

"空怀故国楼":只能空自怀念故乡乞巧的棚架。

# 故国楼:故乡乞巧的棚架。故国,故乡;楼,指乞巧楼,即乞巧的棚架。

"绪风初减热":余风才刚刚能减轻心头的燥热,

# 绪风:余风,指夏过之后飒飒的秋风。绪,余。屈原《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新月始临秋":初升的月亮便开始挂在夜幕下。

# 临:一作“登”。,新月:初出之月。

"谁忍窥河汉":此情此景下谁忍心抬头看天河,

# 河汉:即银河,又名银汉,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初学记》:“天河谓之天汉,亦云云汉、星汉、河汉。”,忍:忍心。

"迢迢问斗牛":遥望着天边的牵牛星这样问道。

# 斗牛:本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处是偏义复词,指牛宿,借指牵牛星。,问:一作“望”。,迢迢:遥远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便将诗人于异地恰逢七夕佳节,孤身漂泊、愁绪满怀,甚至愁上添愁的心境直白托出。颔联笔触一转,遥想家中妻子于七夕穿针乞巧的画面,以想象之景衬现实孤寂。进入颈联,诗人着眼于初秋的景致,借景抒情,草木凋零、凉风乍起等细微变化,皆化作缕缕秋愁萦绕心间。直至尾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抒发内心积郁,那无法排遣、满溢而出的哀愁被推向极致。整首诗用词质朴平实,不见华丽雕琢,却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对漂泊的感伤等深沉真挚的情感,韵味悠长,虽语淡却有着醇厚的感染力,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羁旅漂泊的诗人,在某个夜晚投宿于他乡的旅馆。恰逢七夕佳节,周围弥漫的节日氛围,勾起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他的思绪飘回到熟悉的家乡,忆起往昔七夕时的种种风俗,还有那些与亲友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思念之情如潮水般在心头翻涌,有感于此,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其确切的创作时间如今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异地逢七夕,他人阖家欢乐,自己却漂泊孤寂,无法与妻子共赏乞巧的画面,营造出羁旅漂泊的落寞氛围,抒发了思乡思亲的浓烈愁绪与去国怀乡之感,展现出孟浩然诗歌大胆抒情、饱含生活气息的特质。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将“他乡”与“七夕”并置,“他乡”的漂泊孤寂与“七夕”的团圆氛围对比,突出羁旅愁绪;颔联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对比诗人与家人分离,强化对家人思念。虚实结合:颔联实写诗人身处异乡旅馆,虚写家中妻子乞巧情景,虚实相生,拓展诗歌意境,尽显诗人的孤独寂寞,让思念之情更绵长。情景交融:“旅馆益羁愁”,诗人身处异乡旅馆,这是实境,“羁愁”则为心境,二者相融,将漂泊他乡逢七夕的孤寂、愁苦之感具象化,让读者仿若能看到那个在旅馆中黯然神伤的身影。颈联描绘初秋景物,草木凋零、凉意渐生,这是眼前之景,又与诗人内心的“他乡愁”“七夕愁”相互渗透,使得秋景染上悲凉色彩,愁绪也因景愈发浓郁,达到景因情凄、情缘景浓的效果,尽显诗人心境。反问:“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运用反问,诗人漂泊他乡,在七夕佳节,满心愁绪,以“谁忍”发起反问,强调自己不忍、不敢仰望天上象征相聚的斗牛星。这种反问,相较于直白陈述,语气更强烈,将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浓浓愁绪、对团圆的渴望以及羁旅的无奈推向极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深沉的痛苦,引发强烈共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直击愁绪核心,“他乡”本就撩动羁旅之愁,恰逢“七夕”这一象征团聚的佳节,二者交织,让诗人在旅馆中愈发被羁愁笼罩,“旅馆益羁愁”直白而深沉地道出内心孤苦。颔联笔锋转至思念,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对比之下,诗人与妻子天各一方,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妻子于乞巧楼穿针乞巧的模样,思念与孤独之感满溢,令人动容。颈联融入秋景,在倾诉乡愁后,初秋的凉意、草木的变化映入眼帘,愁绪与秋意相融,景因情而添凄清,情借景愈发浓烈,将悲凉渲染至极致。尾联以“谁忍”起势,反问收尾,游子连天上象征七夕相聚的斗牛星都不忍直视,直白袒露愁绪已堆积至无法消解,尽显无奈与哀伤。诗中既有如徐凝、杜牧、唐彦廉诗中对牛郎织女相聚的艳羡,又似张耒诗般暗含对自身境遇的劝慰,语言平实却情感醇厚,于情景交融间,将羁旅七夕的复杂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平淡质朴,毫无雕琢痕迹,情感却深沉真挚、醇厚悠长。它是诗人见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将游子每逢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切自然,读来极易让人感同身受,节奏明快,风格清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他用“绪风”别,犹言余也。

宋刘辰翁《孟浩然诗集笺注》

# “益”字有递进意。“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此有情语也。而“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正是七夕气候。结亦有情致。“谁忍”二字更见情思。孟诗多归隐意,此有家园之思,且通篇有情,难得。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琴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第3册)》

# 结拍指斗牛一问,有无限情思留于诗外。

现代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刚《中华节令风俗文化·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黄滔《别友人》

下一篇:唐·李峤《中秋月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