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宅里一栏花":宰相的家中有一栏牡丹花,
# 平章宅:平章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简称,亦指宰相。
"临到开时不在家":待到开花时主人却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不要说什么洛阳不算遥远,
# 两京:指当时的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此处因旧习以西京称长安东京称洛阳,合而称两京。
"春明门外即天涯":出了春明门处处皆是天涯。
# 天涯:天边,意极遥远。,春明门:唐代长安城外郭东面正中的城门。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宰相令狐楚唱和的一首七绝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以牡丹为切入点,表面上写的是与牡丹的分别,实则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离开京城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春明门外即天涯”中,用“天涯”夸张地表达了离京后的遥远距离,强化了离别的情感。对比:“一栏花”与“天涯”形成鲜明对比,以小见大,突出了离别的深远意义。“平章宅里”与“春明门外”对比,从家宅到城门,空间的变化暗示了情感的转折。
3. 分段赏析
诗作开篇与令狐楚的原诗相呼应,点明了牡丹盛放之际主人却不在的创作背景,语言平实自然,未加雕饰。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借别牡丹来隐喻别家别京的深意,以牡丹这一鲜明的意象寄托了对家园和京城的眷恋。字面上写的是牡丹,实则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使得诗意含蓄而隽永。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直抒胸臆。“莫道”二字犀利地否定了“两京非远别”的说法,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春明门”作为离京赴东都的必经之地,被诗人巧妙地用来代指离开京城。“即”字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一旦踏出春明门,便如同远赴天涯,情感浓烈,笔力千钧。从“一栏花”的细微之处,到“天涯”的辽阔之境;从“春明门”的近在咫尺,到“天涯”的遥不可及,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句式以及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精炼地抒发了离京的深沉感慨。前句委婉含蓄,后句却直抒胸臆,前后情感的反差使诗中的情绪更加鲜明,将离京的凄楚与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的这首唱和之作,情感表达较令狐楚的原诗更为强烈,道出了令狐楚未能言尽的深意。这种情感的升华,需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来理解。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此后又屡遭谗言陷害,仕途坎坷,大半生都处于远离京城的放逐生涯中。因此,尽管这首诗表面上是为令狐楚离京鸣不平,实则也融入了刘禹锡自身对仕途沉浮的深刻感慨。诗中的离愁别绪,不仅是对友人的同情,更是对自己命运的喟叹。
# 此诗言人臣不可恃圣眷也。……大臣位尊名盛,朝承恩,暮岭海。祸福不可必,一出东城门,去君侧渐远……宠辱转移,特顷刻间,欲入朝辨明不可得矣。“春明门外即天涯”一句绝妙。
宋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卷一
# 平调中转觉警策,含意深远。作诗信不必以险仄为工。
明文人周敬《唐诗先脉会通评林》
# 落句遂为千古孤臣去国故实,此即《管子》所谓“君门远于万里重”。
明诗人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春明门外谁相待,不梦闲人梦酒卮。”元句愤,有仰天笑之态。刘句惨,有眷怀故国之心。
清诗词评论家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一
# 此种诗可称大雅。
清诗人黄叔灿《唐诗笺注》
# “别”字写得紧。
清文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宾客绝句,风调绵丽,与李尚书的是对手,白太傅远不逮也。
清文人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从无意味处说出情味,又绝不从题外起意,此等诗真不厌百回读也。
清文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吴梅村《拙政园山茶歌》胎源于此。
清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〇
# 禹锡诗末二句尤可玩味,盖兼有“二十三年弃置身”之感耳。
现代学者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三
# “春明门外即天涯”,谓日近长安远,出得长安,即远在天涯。
现代学者高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卷十三
上一篇:唐·韩愈《幽怀》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元八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