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熟人心乐":节日这天人们既在白天游览,
# 熟:丰收。
"朝游复夜游":又在夜晚继续游玩。
"春风来海上":春风吹拂海上,
# 海上:唐代杭州近海。
"明月在江头":明亮的月光洒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家家户户都点亮灯笼,
# 市:街市。
"笙歌处处楼":处处可以听到笙歌的声音。
"无妨思帝里":不会妨碍怀念皇宫,
# 帝里:都城。
"不合厌杭州":也不会对杭州感到厌倦。
# 厌:欣赏够了。,合:应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正月十五日夜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聚焦于唐代杭州的节日生活场景。围绕元宵节展开,生动描述了当地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从早到晚游乐的热闹情景,既有“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所呈现的春日里江海与明月相伴的恬静之景,又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描绘的街市中灯火辉煌、笙歌回荡于高楼间的繁华画面,全方位展现出元宵节时杭州集恬静与繁华于一体的独特风貌。
2. 分段赏析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两句点明节日背景与社会氛围。一个“熟”字既指丰收年景,又暗含民生安乐之意;“乐”字统领全诗情感基调,通过“朝游”“夜游”的时空延展,既展现百姓全天候的欢庆场景,又暗示杭州作为东南都会的富庶与活力。“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两句构建开阔的自然意境。诗人将视角从市井转向天地,春风与明月作为典型意象,既赋予画面流动感(“来”)与静谧感(“在”),又通过海天相接的地理特征(杭州近海)形成空间纵深感,为后文的人间繁华提供自然背景。“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两句以工整对仗展现节日盛况。“家家”“处处”的叠用形成互文效果,既呈现街市灯市连绵、楼阁乐声交错的立体图景,又通过视觉(灯火)与听觉(笙歌)的感官叠加,强化了“盛世欢歌”的节庆氛围,体现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语言特色。“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两句转折显志。表面看似矛盾的情感表达(既思念京城又喜爱杭州),实则通过“无妨”“不合”的否定句式,既流露士大夫对朝廷的牵念,又凸显对杭州风物的由衷赞叹,暗含对地方治理成就的认同,展现诗人圆融的情感态度。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元八溪居》
下一篇:唐·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