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g
yuè
shí
yu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uì
shú
rén
xīn
zhāo
yóu
yóu
chūn
fēng
lái
hǎi
shàng
míng
yuè
zài
jiāng
tóu
dēng
huǒ
jiā
jiā
shì
shēng
chù
chù
lóu
fáng
yàn
háng
zhōu

译文

节日这天人们既在白天游览,又在夜晚继续游玩。春风吹拂海上,明亮的月光洒在江头。家家户户都点亮灯笼,处处可以听到笙歌的声音。不会妨碍怀念皇宫,也不会对杭州感到厌倦。

逐句剖析

"岁熟人心乐":节日这天人们既在白天游览,

# 熟:丰收。

"朝游复夜游":又在夜晚继续游玩。

"春风来海上":春风吹拂海上,

# 海上:唐代杭州近海。

"明月在江头":明亮的月光洒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家家户户都点亮灯笼,

# 市:街市。

"笙歌处处楼":处处可以听到笙歌的声音。

"无妨思帝里":不会妨碍怀念皇宫,

# 帝里:都城。

"不合厌杭州":也不会对杭州感到厌倦。

# 厌:欣赏够了。,合: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月十五日夜月》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围绕杭州元宵节展开,描绘了当地民众在正月十五日夜尽情游乐的情景。诗人巧妙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运用对仗手法,简洁勾勒出春日里海风轻拂、明月高悬于江畔的开阔宁静之景,为全诗奠定清新基调;“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则通过白描,生动展现了城市中处处灯火辉煌、笙歌缭绕的繁华热闹,将元宵节的欢庆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正月十五日夜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聚焦于唐代杭州的节日生活场景。围绕元宵节展开,生动描述了当地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从早到晚游乐的热闹情景,既有“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所呈现的春日里江海与明月相伴的恬静之景,又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描绘的街市中灯火辉煌、笙歌回荡于高楼间的繁华画面,全方位展现出元宵节时杭州集恬静与繁华于一体的独特风貌。

2. 分段赏析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两句点明节日背景与社会氛围。一个“熟”字既指丰收年景,又暗含民生安乐之意;“乐”字统领全诗情感基调,通过“朝游”“夜游”的时空延展,既展现百姓全天候的欢庆场景,又暗示杭州作为东南都会的富庶与活力。“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两句构建开阔的自然意境。诗人将视角从市井转向天地,春风与明月作为典型意象,既赋予画面流动感(“来”)与静谧感(“在”),又通过海天相接的地理特征(杭州近海)形成空间纵深感,为后文的人间繁华提供自然背景。“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两句以工整对仗展现节日盛况。“家家”“处处”的叠用形成互文效果,既呈现街市灯市连绵、楼阁乐声交错的立体图景,又通过视觉(灯火)与听觉(笙歌)的感官叠加,强化了“盛世欢歌”的节庆氛围,体现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语言特色。“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两句转折显志。表面看似矛盾的情感表达(既思念京城又喜爱杭州),实则通过“无妨”“不合”的否定句式,既流露士大夫对朝廷的牵念,又凸显对杭州风物的由衷赞叹,暗含对地方治理成就的认同,展现诗人圆融的情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元八溪居》

下一篇:唐·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