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gǎ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àng
shuài
méng
ēn
bīng
yǒu
suì
nián
zhì
jīn
láo
shèng
zhǔ
bào
huáng
tiān
bái
xīn
jiāo
zhàn
yún
tái
jiù
tuò
biān
chéng
chá
duàn
xiāo
chù
zhāng
qiān
yōu
shé
shǐ
qián
kūn
shàng
láng
zhū
hóu
chūn
gòng
shǐ
使
zhě
xiāng
wàng
shèn
tūn
qīng
hǎi
láo
wèn
yuè
cháng
jūn
xiān
zhàn
guī
huà
shān
yáng
luò
xià
zhōu
chē
tiān
zhōng
gòng
jūn
wén
hóng
hán
dài
cuì
huá
chūn
jīn
tāng
​cháng
lìng
zhòu
xīn
guò
xíng
jiǎn
dào
zéi
běn
wáng
chén
dān
guì
fēng
shuāng
qīng
diāo
yóu
lái
qiáng
gàn
wèi
yǒu
chén
cháo
shòu
yuè
qīn
xián
wǎng
bēi
gōng
zhì
zhào
yáo
zhōng
fēng
jiàn
tīng
xiāo
sháo
dào
miè
rén
hái
luàn
bīng
cán
jiàng
dēng
tán
míng
jué
jiǎ
bào
zhǔ
ěr
chí
lǐng
jùn
zhé
zhī
guān
jiē
yǒu
yuàn
wén
āi
tòng
zhào
duān
gǒng
wèn
chuāng

译文

将帅们深蒙恩泽,而兵戈连年不断。至今仍劳主上操心,不知他们何以报国。可叹这次吐蕃入寇那白骨累累的新战场,原来就是旧日功臣们所开拓的边境。乘槎一去,消息断绝,教人往何处去寻觅当代的张骞。幽州蓟州仍有残暴如蛇豕的叛军,天下仍充斥着虎狼般的凶残势力。他们春时不修职贡,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千万别去侵吞吐蕃,也无劳向南诏问罪。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放马于华山之阳了。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丹桂在风霜中急促凋零,青梧在日夜交替里枯萎。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从未出现过不臣服于朝廷的现象。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授钺亲王挂帅出征,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地方官上任时垂头丧气。官员上任皆抱怨连连。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逐句剖析

"将帅蒙恩泽":将帅们深蒙恩泽,

"兵戈有岁年":而兵戈连年不断。

"至今劳圣主":至今仍劳主上操心,

"何以报皇天":不知他们何以报国。

# 何:一作可。

"白骨新交战":可叹这次吐蕃入寇那白骨累累的新战场,

# 新交战:战争仍在进行。,白骨:指当时战乱尚未平息之地的流血牺牲。

"云台旧拓边":原来就是旧日功臣们所开拓的边境。

# 旧拓边:自武德以来用兵开拓边疆。,云台:指唐开国以来至安史乱前拓边有功诸将。

"乘槎断消息":乘槎一去,消息断绝,

# 乘槎断消息:“乘槎”二句:指广德元年(763)四月御史大夫李之芳等出使吐蕃被扣留之事。

"无处觅张骞":教人往何处去寻觅当代的张骞。

"幽蓟余蛇豕":幽州蓟州仍有残暴如蛇豕的叛军,

# 幽蓟余蛇豕:史朝义下诸降将仍据幽魏之地。蛇,一作封。

"乾坤尚虎狼":天下仍充斥着虎狼般的凶残势力。

"诸侯春不贡":他们春时不修职贡,

# 春不贡:是说他们不听朝廷命令。,诸侯:指新出现的藩镇割据势力。

"使者日相望":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

"慎勿吞青海":千万别去侵吞吐蕃,

# 青海:指吐蕃。

"无劳问越裳":也无劳向南诏问罪。

# 越裳:古国名,在交阯之南。此借指南诏。

"大君先息战":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

# 大君:当今皇帝。

"归马华山阳":放马于华山之阳了。

# 归马华山:也是不动武之意。

"洛下舟车入":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

# 洛下:即洛阳。古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等,故曰“天中贡赋均”。

"天中贡赋均":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日闻红粟腐":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

# 日闻红粟腐:“日闻”二句:意谓应散储粟以赡济穷民,讽刺统治阶级只知聚敛贡赋,不管人民冻馁。日闻,不断地听说。红粟腐,红粟腐烂,见储粟之多。《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用因,腐败而不可食。”

"寒待翠华春":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 春:作动词用,犹温暖。,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寒:指人民。

"莫取金汤固":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

# 莫取金汤固:“莫取”二句:一警戒,一开导。莫取,犹莫恃、莫凭,即“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这里影射洛阳。险固不足恃,故告以莫取。意在反对迁都洛阳。宇宙新,即人民安居乐业。其具体办法,即下所云行俭德。

"长令宇宙新":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行俭德":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

"盗贼本王臣":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 本王臣:原来都是你皇帝陛下的好百姓。

"丹桂风霜急":丹桂在风霜中急促凋零,

# 丹桂:喻王室。

"青梧日夜凋":青梧在日夜交替里枯萎。

# 青梧:喻宗枝。

"由来强干地":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

"未有不臣朝":从未出现过不臣服于朝廷的现象。

"受钺亲贤往":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授钺亲王挂帅出征,

# 亲贤往:命令大臣挂帅出征。亲贤:指同姓。

"卑宫制诏遥":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

# 制诏遥:把政令传送到远方。,卑宫:卑陋的宫室。

"终依古封建":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

"岂独听箫韶":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

# 岂独听箫韶:甫与房琯每建分封讨贼之议。韶,虞舜乐名。

"盗灭人还乱":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

"兵残将自疑":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

"登坛名绝假":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

# 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拥有实际兵权。,登坛:谓登坛拜将。指新受封的将领,其中大半是安史叛军的降将。

"报主尔何迟":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

# 尔何迟:迟迟不听朝廷命令。,报主:一作执玉。

"领郡辄无色":地方官上任时垂头丧气。

"之官皆有词":官员上任皆抱怨连连。

"愿闻哀痛诏":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

# 哀痛诏:指当今皇帝(即唐代宗)当下哀痛之诏,抚恤民间疾苦。这也是杜甫的一个愿望。

"端拱问疮痍":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五首诗都是有感而发的,可能不是在同一时间之内写成,所写也非一时一事。此组诗围绕唐代宗时期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等时局问题展开,通过剖析军事、政治、民生等矛盾,提出“息战养民”“行俭德”“任贤封建”等治国主张,并呼吁君主颁布“哀痛诏”以罪己安民。全诗以强烈的政论色彩和深刻的民本思想为核心,既揭露了安史之乱后朝廷姑息武臣、赋税苛重导致民变频发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统治者忽视文治、偏重扩张的施政弊端;既展现了杜甫对藩镇割据隐患的先见性洞察,也体现了其“民惟邦本”的儒家政治理想。组诗突破传统五律抒情写景的范式,将议论与情韵相融合,以精炼犀利的语言构建出宏大的政治抒怀格局,形成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与理性思辨交织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杜甫组诗《有感五首》的创作时间,历来存在争议。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认定其成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彼时杜甫辗转至梓州客居。但学者杨伦对此提出不同见解,他指出:若将其系于广德元年春,与史实多有抵牾;若归于该年冬,正值吐蕃犯境、代宗出逃,诗中 “慎勿吞青海” 的劝诫与当下面临外敌的紧迫形势不符,且在此危局中讨论分封诸侯之策,亦显得不合时宜。经杨伦细致推敲,结合诗中表意,推断这组诗应创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吐蕃虽已撤兵,但地方藩镇势力坐大、不听朝命,杜甫敏锐预见潜在危机,遂以诗歌针砭时弊、警示后人。果不其然,不久后仆固怀恩便引吐蕃、回纥叛军进犯,印证了诗人的先见之明,也足见这组诗作与唐代军政变局的紧密勾连及杜甫的家国忧患意识。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也是一组五言律诗。这五首诗深刻剖析了唐代宗广德年间藩镇割据、民生凋敝、外患频发的社会现实,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中,杜甫直指节度使忘恩负义、不思报国的行径。“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用直白语言道出将领受朝廷厚待,却让战事连年不休的荒诞。“蒙” 与 “有” 的对比,辛辣讽刺藩镇特权在握却不作为的丑态,更将矛头指向朝廷姑息政策。“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一句暗藏反语,看似说代宗操劳国事,实则嘲讽君主纵容藩镇,致使国家难安。“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将当下百姓因战乱惨死的景象,与往昔功臣画像高悬云台的荣耀对比,揭露朝廷用人不当、边疆失控的困境。尾联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借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哀叹朝廷再无贤臣能震慑藩镇,尽显对国运的忧虑。​第二首诗里,杜甫对内外交困的局势忧心忡忡。“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以 “蛇豕”“虎狼” 比喻安史之乱残余势力与吐蕃等外族威胁,生动勾勒出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用藩镇拒贡与朝廷遣使的反差,揭露中央权威的衰落与代宗姑息政策的弊端。“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表明杜甫反对盲目对外征战,主张先解决内政问题,体现其 “攘外必先安内” 的务实理念。“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以农耕意象寄托和平期盼,强调休养生息才是治国根本,展现出杜甫的政治远见。​第三首诗针对迁都洛阳之议,杜甫表达了反对态度。他先承认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四方纳贡,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为后续议论蓄势。“红粟腐”“翠华春” 的描写,委婉指出迁都只会加重百姓负担。“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强调巩固政权的关键在于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更是一针见血,指出百姓反抗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将诗歌主题升华到治国施政的高度。​第四首诗中,杜甫提出分封宗藩以制衡藩镇的主张。“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以草木凋零喻国家危机,暗示藩镇割据对朝廷权威的冲击。“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直指藩镇坐大、藐视朝廷的根源。“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呼吁朝廷派遣亲信贤臣镇守要地,同时讽刺政令难行的现实。尾联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虽带有复古色彩,但体现出杜甫对藩镇之祸的深刻认识,主张采取强硬措施维护统治。​第五首诗是杜甫对战后文武失衡、政局混乱的反思。“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道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现状,以及武将威信丧失的问题。“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讽刺武将徒有虚名、不尽职守,揭示重武轻文的弊端。“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则批判文官庸碌无为、空谈推诿。最后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杜甫将希望寄托于君主,呼吁皇帝反思罪己、体察民情,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中兴。这五首诗层层递进,深刻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3. 作品点评

《有感五首》将政论锋芒与诗歌美学融合,诗人打破五律惯常抒情写景的窠臼,大胆融入时政见解,以议论入诗,完成了诗歌体式的创新突破。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将满腔家国情怀注入字里行间,使理性的批判裹携着情感的温度,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这组诗及同期作品不难发现,杜甫对晚唐社会痼疾与政治困局的洞察日益深刻,其剖析之精准、见解之独到令人叹服。有人诟病杜甫 “志大才疏”,实则不然。这位诗人始终以匡扶社稷为己任,其胸怀天下的抱负当得起 “志大” 之名;而他针砭时弊时展现出的政治敏锐与真知灼见,更足以证明其绝非 “才疏” 之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尚“风”,其弊也,烟云花草,撮凑成篇,而核其归存,恍无定处。杜诗宗“雅”、“颂”,比兴少而赋多。如此五首,皆赋也,即用比兴,意有所主,总归于赋。故情景不一而变化无究,一时感触而千载长新。读此五首。皆救时之硕画,报主之赤心,自许稷、契,真非窾语。……而皮相者谓公志大才疏,良可悲矣!

明王嗣奭《杜臆》

# 公平日谆谆论社稷、忧时事者,大指尽此五首。

清黄生《杜诗说》

#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以韵语摅谠议,其源固自二《雅》来也。“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直使泄泄之臣,置身无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识解闳远如此。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师老气竭,亦复难用。不如息战务农,养威伺衅也(末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明点河北,隐讽朝廷也。一、二,言降将拥兵,国患方大,三、四中之。……下乃重为太息曰:今勿侈言远略也,即此两河近地,大君方以休息为期耳。直探其心事,而不下断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首叹镇将拥兵,天子懦弱不能致讨,是正旨。二句乃所以“有感”,作诗之主(“诸侯”二句下)。杜笔(“慎勿”句下)。隐谓朝廷不复能用兵也,而措词甚婉(“大君”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上四述时议,下四讽时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口闻”,言近日有闻。此两字直贯两句,谓传闻驾将东幸也。“金汤”,指洛下。“宇宙新”,起下“行俭”以安反侧。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仁人之言(“盗贼”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通首一气转折,气足神完,议论尤为醇正。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此篇直缴应发端四句。“愿闻哀痛诏”,则终上以“行俭德”为本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一、二倒装,推言骄恣之由……三,四,直斥负固之罪。五、六,形容郡守积轻之情状,最为剀切。……归结到“问疮痍”三字,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效不独在镇权之革时已。洵硕画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长安别》

下一篇:唐·谭用之《赠索处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