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蒙恩泽":将帅们深蒙恩泽,
"兵戈有岁年":而兵戈连年不断。
"至今劳圣主":至今仍劳主上操心,
"何以报皇天":不知他们何以报国。
# 何:一作可。
"白骨新交战":可叹这次吐蕃入寇那白骨累累的新战场,
# 新交战:战争仍在进行。,白骨:指当时战乱尚未平息之地的流血牺牲。
"云台旧拓边":原来就是旧日功臣们所开拓的边境。
# 旧拓边:自武德以来用兵开拓边疆。,云台:指唐开国以来至安史乱前拓边有功诸将。
"乘槎断消息":乘槎一去,消息断绝,
# 乘槎断消息:“乘槎”二句:指广德元年(763)四月御史大夫李之芳等出使吐蕃被扣留之事。
"无处觅张骞":教人往何处去寻觅当代的张骞。
"幽蓟余蛇豕":幽州蓟州仍有残暴如蛇豕的叛军,
# 幽蓟余蛇豕:史朝义下诸降将仍据幽魏之地。蛇,一作封。
"乾坤尚虎狼":天下仍充斥着虎狼般的凶残势力。
"诸侯春不贡":他们春时不修职贡,
# 春不贡:是说他们不听朝廷命令。,诸侯:指新出现的藩镇割据势力。
"使者日相望":朝廷反倒络绎不绝地遣使去诸镇将旌节授给他们。
"慎勿吞青海":千万别去侵吞吐蕃,
# 青海:指吐蕃。
"无劳问越裳":也无劳向南诏问罪。
# 越裳:古国名,在交阯之南。此借指南诏。
"大君先息战":大唐君主已带头停息战争,
# 大君:当今皇帝。
"归马华山阳":放马于华山之阳了。
# 归马华山:也是不动武之意。
"洛下舟车入":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
# 洛下:即洛阳。古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等,故曰“天中贡赋均”。
"天中贡赋均":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日闻红粟腐":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
# 日闻红粟腐:“日闻”二句:意谓应散储粟以赡济穷民,讽刺统治阶级只知聚敛贡赋,不管人民冻馁。日闻,不断地听说。红粟腐,红粟腐烂,见储粟之多。《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用因,腐败而不可食。”
"寒待翠华春":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 春:作动词用,犹温暖。,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寒:指人民。
"莫取金汤固":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
# 莫取金汤固:“莫取”二句:一警戒,一开导。莫取,犹莫恃、莫凭,即“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这里影射洛阳。险固不足恃,故告以莫取。意在反对迁都洛阳。宇宙新,即人民安居乐业。其具体办法,即下所云行俭德。
"长令宇宙新":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行俭德":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
"盗贼本王臣":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 本王臣:原来都是你皇帝陛下的好百姓。
"丹桂风霜急":丹桂在风霜中急促凋零,
# 丹桂:喻王室。
"青梧日夜凋":青梧在日夜交替里枯萎。
# 青梧:喻宗枝。
"由来强干地":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
"未有不臣朝":从未出现过不臣服于朝廷的现象。
"受钺亲贤往":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授钺亲王挂帅出征,
# 亲贤往:命令大臣挂帅出征。亲贤:指同姓。
"卑宫制诏遥":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
# 制诏遥:把政令传送到远方。,卑宫:卑陋的宫室。
"终依古封建":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
"岂独听箫韶":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
# 岂独听箫韶:甫与房琯每建分封讨贼之议。韶,虞舜乐名。
"盗灭人还乱":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
"兵残将自疑":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
"登坛名绝假":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
# 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拥有实际兵权。,登坛:谓登坛拜将。指新受封的将领,其中大半是安史叛军的降将。
"报主尔何迟":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
# 尔何迟:迟迟不听朝廷命令。,报主:一作执玉。
"领郡辄无色":地方官上任时垂头丧气。
"之官皆有词":官员上任皆抱怨连连。
"愿闻哀痛诏":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
# 哀痛诏:指当今皇帝(即唐代宗)当下哀痛之诏,抚恤民间疾苦。这也是杜甫的一个愿望。
"端拱问疮痍":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也是一组五言律诗。这五首诗深刻剖析了唐代宗广德年间藩镇割据、民生凋敝、外患频发的社会现实,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中,杜甫直指节度使忘恩负义、不思报国的行径。“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用直白语言道出将领受朝廷厚待,却让战事连年不休的荒诞。“蒙” 与 “有” 的对比,辛辣讽刺藩镇特权在握却不作为的丑态,更将矛头指向朝廷姑息政策。“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一句暗藏反语,看似说代宗操劳国事,实则嘲讽君主纵容藩镇,致使国家难安。“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将当下百姓因战乱惨死的景象,与往昔功臣画像高悬云台的荣耀对比,揭露朝廷用人不当、边疆失控的困境。尾联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借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哀叹朝廷再无贤臣能震慑藩镇,尽显对国运的忧虑。第二首诗里,杜甫对内外交困的局势忧心忡忡。“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以 “蛇豕”“虎狼” 比喻安史之乱残余势力与吐蕃等外族威胁,生动勾勒出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用藩镇拒贡与朝廷遣使的反差,揭露中央权威的衰落与代宗姑息政策的弊端。“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表明杜甫反对盲目对外征战,主张先解决内政问题,体现其 “攘外必先安内” 的务实理念。“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以农耕意象寄托和平期盼,强调休养生息才是治国根本,展现出杜甫的政治远见。第三首诗针对迁都洛阳之议,杜甫表达了反对态度。他先承认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四方纳贡,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为后续议论蓄势。“红粟腐”“翠华春” 的描写,委婉指出迁都只会加重百姓负担。“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强调巩固政权的关键在于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更是一针见血,指出百姓反抗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将诗歌主题升华到治国施政的高度。第四首诗中,杜甫提出分封宗藩以制衡藩镇的主张。“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以草木凋零喻国家危机,暗示藩镇割据对朝廷权威的冲击。“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直指藩镇坐大、藐视朝廷的根源。“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呼吁朝廷派遣亲信贤臣镇守要地,同时讽刺政令难行的现实。尾联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虽带有复古色彩,但体现出杜甫对藩镇之祸的深刻认识,主张采取强硬措施维护统治。第五首诗是杜甫对战后文武失衡、政局混乱的反思。“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道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现状,以及武将威信丧失的问题。“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讽刺武将徒有虚名、不尽职守,揭示重武轻文的弊端。“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则批判文官庸碌无为、空谈推诿。最后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杜甫将希望寄托于君主,呼吁皇帝反思罪己、体察民情,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中兴。这五首诗层层递进,深刻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3. 作品点评
《有感五首》将政论锋芒与诗歌美学融合,诗人打破五律惯常抒情写景的窠臼,大胆融入时政见解,以议论入诗,完成了诗歌体式的创新突破。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将满腔家国情怀注入字里行间,使理性的批判裹携着情感的温度,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这组诗及同期作品不难发现,杜甫对晚唐社会痼疾与政治困局的洞察日益深刻,其剖析之精准、见解之独到令人叹服。有人诟病杜甫 “志大才疏”,实则不然。这位诗人始终以匡扶社稷为己任,其胸怀天下的抱负当得起 “志大” 之名;而他针砭时弊时展现出的政治敏锐与真知灼见,更足以证明其绝非 “才疏” 之辈。
# 诗人尚“风”,其弊也,烟云花草,撮凑成篇,而核其归存,恍无定处。杜诗宗“雅”、“颂”,比兴少而赋多。如此五首,皆赋也,即用比兴,意有所主,总归于赋。故情景不一而变化无究,一时感触而千载长新。读此五首。皆救时之硕画,报主之赤心,自许稷、契,真非窾语。……而皮相者谓公志大才疏,良可悲矣!
明王嗣奭《杜臆》
# 公平日谆谆论社稷、忧时事者,大指尽此五首。
清黄生《杜诗说》
#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以韵语摅谠议,其源固自二《雅》来也。“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直使泄泄之臣,置身无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识解闳远如此。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师老气竭,亦复难用。不如息战务农,养威伺衅也(末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明点河北,隐讽朝廷也。一、二,言降将拥兵,国患方大,三、四中之。……下乃重为太息曰:今勿侈言远略也,即此两河近地,大君方以休息为期耳。直探其心事,而不下断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首叹镇将拥兵,天子懦弱不能致讨,是正旨。二句乃所以“有感”,作诗之主(“诸侯”二句下)。杜笔(“慎勿”句下)。隐谓朝廷不复能用兵也,而措词甚婉(“大君”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上四述时议,下四讽时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口闻”,言近日有闻。此两字直贯两句,谓传闻驾将东幸也。“金汤”,指洛下。“宇宙新”,起下“行俭”以安反侧。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仁人之言(“盗贼”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通首一气转折,气足神完,议论尤为醇正。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此篇直缴应发端四句。“愿闻哀痛诏”,则终上以“行俭德”为本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一、二倒装,推言骄恣之由……三,四,直斥负固之罪。五、六,形容郡守积轻之情状,最为剀切。……归结到“问疮痍”三字,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效不独在镇权之革时已。洵硕画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王建《长安别》
下一篇:唐·谭用之《赠索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