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不似琵琶声":这琵琶弹奏的声音不像是琵琶声,
# 四弦:琵琶。
"乱写真珠细撼铃":就好像是真珠玉玲之叮当清脆的声音。
# 真珠:指露珠,水珠。又被翻译为珍珠。
"指底商风悲飒飒":指尖处弹出的声音就像是西风吹动树木悲凉,
# 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舌头胡语苦醒醒":舌尖吟唱的卷舌胡语清澈苦艾。
# 醒醒:清楚;清醒。
"如言都尉思京国":这琵琶的音律就好像在述说都尉李陵思念着国都,
# 都尉:这里代指指李陵。
"似诉明妃厌虏庭":王昭君厌恶匈奴。
# 明妃:指王昭君。
"迁客共君想劝谏":我这样一个人给君上进言,
# 迁客:遭贬迁的官员。
"春肠易断不须听":恐怕也是不会听从的吧。
# 春肠:愁肠,郁结愁闷的心绪。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琵琶声的独特美妙,如“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以生动比喻展现其声。通过琵琶声联想到都尉思京国、明妃厌虏庭,借古事营造出哀怨氛围。表达了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内心愤愤不平的愁绪以及借琵琶声抒怀并劝慰友人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将琵琶声比作真珠细撼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琵琶声的清脆、灵动与独特。联想:“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由琵琶声联想到李陵思念京城、王昭君厌恶匈奴庭的情景,丰富了诗歌内涵,借古事抒发自身情感。借物抒情:全诗借琵琶声营造的氛围与情感,抒发诗人被贬谪后内心愤愤不平的愁绪,以琵琶声为依托,传达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运用比喻,将琵琶声比作真珠细撼铃,生动展现其清脆灵动,给人以独特听觉感受。颔联“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从指法与音色着笔,借“商风悲飒飒”营造秋风萧瑟般的悲凉,以“胡语苦醒醒”凸显凄苦,强化哀伤氛围。颈联“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借助联想,由琵琶声联想到李陵思京、昭君厌虏,赋予其历史人物的哀怨,深化情感内涵。尾联“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表明诗人与友人皆为迁客,借劝友人莫听此声,倾诉自身被贬后的愁绪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此诗以精妙比喻描绘琵琶声,生动新颖,如“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将抽象声音具象化。借联想融入历史典故,拓展情感深度,深化主题。语言风格细腻,借景与事营造哀怨氛围,真切传达贬谪愁绪。
# 《春听琵琶兼筒长孙司户》弱腕忽以竟聘兮,象惊电之绝光。
晋傅玄《琵琶赋》
# 以“琵”字作入声读,如“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忽闻水上琵琶声”是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
#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唐唐宣宗《吊白居易》
上一篇: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
下一篇:唐·刘义度《感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