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迷楚泽":曹操曾迷失于楚地的湖泽,
# 楚泽:指云梦泽。,曹公:指曹操。
"汉帝出平城":汉高祖刘邦自平城险境脱身。
# 平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
"涿鹿妖氛静":曾经涿鹿之战时战场上仿佛被妖异的雾气笼罩,如今那雾气散尽后一片平静,
# 涿鹿:古山名。
"丹山霁色明":丹山在雨后晴光中格外明净。
# 丹山:赤山。
"类烟飞稍重":雾气如烟般飘飞时略显浓重,
"方雨散还轻":又如同刚要下雨时飘散的样子,却又比雨丝更轻柔。
"倘入非熊兆":倘若在这雾气之中能有像周文王遇到姜太公那样的吉祥征兆,
# 非熊兆:帝王得贤臣之兆。
"宁思玄豹情":又怎么会去想着像南山玄豹那样为了修养自身、保持高尚品德而隐居的情志呢。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早晨雾气缭绕涿鹿与丹山之间的场景,展现雾像烟般飞扬、似小雨轻柔散开的模样,呈现出雾的美丽、神秘与超凡脱俗。营造出静谧清新的氛围,将自然景色融合,勾勒出绝美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以及追求纯美、超脱尘世的情感,让读者领略自然神秘美,获得心灵抚慰。
2. 分段赏析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这两句巧用历史典故描绘雾境。曹操在楚泽之地迷失于大雾,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平城,大雾弥漫是其困境成因。诗人借此展现雾的浓重,让历史画面与自然现象相融,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大雾能改变局势、令人深陷迷茫的强大力量,引发对雾中困境的联想。“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此二句从局势与景致变化展现雾的影响。涿鹿战场上大雾曾笼罩,仿若妖氛,待雾散后,战场重归平静;丹山在雾中隐匿,雾散天晴,山色明艳动人。一“静”一“明”,对比鲜明,凸显雾如同幕布,掌控着场景的明暗、氛围的变换,为画面赋予了动态感,也暗示着世事的起伏变幻。“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这是对雾的形态描摹。诗人将雾与烟、雨类比,雾像烟般飞扬却稍显厚重,似雨般飘散又更为轻盈,精准捕捉到雾介于二者之间的独特质感,从视觉、动态感知上细腻展现雾的特性,让读者仿若亲眼目睹晨雾在山间轻盈飘动、若即若离的模样。“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尾联再度引入典故,增添神秘意蕴。“非熊兆”指周文王遇姜太公之祥瑞征兆,若在这雾中逢此吉兆,人们哪还会去思虑玄豹隐于南山的幽独之情。诗人借典故暗示雾中蕴含的机遇与隐意,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抉择的思考,使雾超脱自然物象,承载了更多哲思,升华全诗意境。
上一篇:唐·白居易《曲江忆李十一》
下一篇:唐·李约《岁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