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峤浏览量:2
míng
yuè
qīng
shān
gāo
tiān
bái
qiū
huā
tíng
kāi
fěn
yún
xiù
chǎng
zhēn
lóu
shí
lèi
zhī
yǐng
chí
fàn
chá
liú
zàn
jīng
què
zhōng
xiá
rén
ōu

译文

七夕的傍晚,明月高悬,青山远矗,秋高气爽,水气湿润。鲜花盛开的庭院中铺开白色的席子,躺在上边,望那高高的山峰,看那露出尖尖的亭楼。乱石巧堆,很像织机,映照出织女的身影,池水漂动,竹筏游荡,又像牛郎在泛舟。一会儿惊动了这边的喜鹊,一会儿又去亲近那边的沙鸥。

逐句剖析

"明月青山夜":七夕的傍晚,明月高悬,青山远矗,

"高天白露秋":秋高气爽,水气湿润。

"花庭开粉席":鲜花盛开的庭院中铺开白色的席子,

# 粉席:白色席子。,花庭:长满鲜花的庭院。

"云岫敞针楼":躺在上边,望那高高的山峰,看那露出尖尖的亭楼。

# 针楼:谓妇女所居之楼。,岫:山洞;有洞穴的山。

"石类支机影":乱石巧堆,很像织机,映照出织女的身影,

# 石类:怪石类似。

"池似泛槎流":池水漂动,竹筏游荡,又像牛郎在泛舟。

# 槎:木筏。

"暂惊河女鹊":一会儿惊动了这边的喜鹊,

"终狎野人鸥":一会儿又去亲近那边的沙鸥。

# 狎:亲近而不庄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赋山居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五言律诗,以山居视角书写节日风俗,突破传统七夕诗聚焦牛女传说的窠臼。全诗四联结构工整:首联“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以清冷秋夜之景铺垫氛围;颔联“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既写人间庭院陈设瓜果乞巧的习俗,又以云雾缭绕的山峰暗喻天上织女的居所,虚实相映;颈联“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借张骞泛槎、织女支机的典故,将山石池水与天河传说勾连,赋予自然景观神话色彩;尾联“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从鹊桥相会的短暂喧闹,归于与野鸥为伴的隐逸之趣,流露诗人淡泊心境。全诗对仗工整而不失灵动,既展现唐代七夕民俗的生活气息,又以山居清幽冲淡节庆喧闹,体现李峤作为初唐宫廷诗人向自然书写的艺术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同赋山居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诗。诗人以山居视角描绘七夕民间乞巧场景,通过陈瓜果、观蛛丝等生活细节展现节日风俗,不写神话而重人间烟火。诗中既流露对节庆欢愉的体察,又暗含山居隐逸的淡泊心境,在世俗仪式与清幽自然的交织中,传递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诗意观照。

2. 分段赏析

首联“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以“明月”“青山”勾画七夕夜的静谧清冷,而“高天”“白露”点明秋意渐深,暗示时序流转。首句“明月青山夜”以视觉空间展开,第二句“高天白露秋”从天空到露水,形成立体化的秋夜图景,奠定全诗幽静淡远的基调。颔联“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花庭开粉席”写人间乞巧风俗,妇女陈设瓜果、彩线于庭院,以“粉席”喻节日装点的雅致;“云岫敞针楼”则将视线转向山间,以云雾缭绕的洞穴(“云岫”)比拟天上织女的居所“针楼”,虚实相映,展现七夕“天人共庆”的独特氛围。颈联“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化用“张骞泛槎”传说。“支机影”指织女赠予张骞的支机石,诗人以怪石形似支机石影,暗扣七夕主题;“泛槎流”则借天河木筏意象,将池水涟漪比作星河流转,将人间山水与天上银河勾连,形成虚实交织的超然境界。尾联“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暂惊”呼应七夕传说中鹊桥相会的短暂热闹,“河女鹊”以喜鹊搭桥的意象强化神话色彩;“终狎”则笔锋陡转,以“野人鸥”象征隐逸生活,表明诗人最终归于山居的恬淡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威《伤春感怀》

下一篇:唐·王涣《悼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