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溜满澄陂":新雨潺潺流淌,蓄满了那澄澈的池塘,
# 陂:池塘。,澄:清澈。,溜:同“流”,水流。
"圆荷影若规":圆圆的荷叶倒映在水中,宛如那精准的圆规画出的一般规整。
# 规:画圆的工具。
"风来香气远":微风轻拂,荷香悠悠飘散,传得很远,
"日落盖阴移":夕阳西下,荷叶的阴影也随之缓缓移动。
"鱼戏排缃叶":鱼儿欢快嬉戏,分开了那浅黄色的荷叶,
"龟浮见绿池":乌龟浮出水面,清晰可见那碧绿的池塘。
"魏朝难接采":可惜在这魏朝难以像古人那样去采摘荷花,
"楚服但同披":只能像楚地之人一样披着荷叶以作亲近。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新雨满陂时圆荷如规,风来荷香远溢、日落荷荫移转,以及鱼戏荷叶、龟浮绿池等景象,展现了荷塘的清幽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借魏朝、楚服相关典故,拓展意境,丰富荷花形象内涵。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这两句诗中,“风来”带来了动态的变化,属于动景,微风拂过,荷香飘散;而“圆荷”原本是静景,在风的吹拂和时间的推移下,又有了荷荫移动的变化。动静结合,使得画面不再单调,富有变化,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以动衬静:“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水中的鱼儿欢快嬉戏,分开那浅黄色的荷叶,泛起层层涟漪;乌龟浮出水面,打破了池水的平静。表面上是在刻画鱼、龟活动的动态场景,实则是以动衬静,通过这些灵动的画面,愈发衬托出池塘整体的静谧氛围。一动一静之间,相互映衬,让荷塘的静谧之美更加凸显,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为我们整体勾勒出荷塘景致。夏日雨后,水流充盈了澄澈的池塘,平静无波。池中荷花绽放,荷叶如盖,投下规整的圆形影子。诗人既描绘出荷花的模样,又以开阔背景衬托,凸显其静穆娴雅。“新”“澄”二字,让荷塘的清碧之色跃然眼前,而圆荷“规影”,更添和煦静谧之感。开篇便营造出盎然生机与恬静氛围,引人遐思。颔联“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展现了随时间推移荷塘的微妙变化,充满意趣与韵致。微风轻拂,荷香飘散。“来”“远”二字,细腻描绘出清风携香,拂面而去的情景,让人仿若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微风与荷香。“日落盖阴移”,诗人视角落在荷塘,从荷荫的暗转感知日落,既呼应了首联的清幽之境,又让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荷荫的细微变化,沉浸在宁静安恬之中,诗境优美,意象如画,情韵悠长。颈联“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描绘出绿水之下水族世界的生动画面。看似打破了宁静,实则是以动衬静。仿佛能听见鱼儿戏水的声响,看见乌龟浮出水面泛起的涟漪。动静相互映衬,更显池塘静谧。同时,清风与荷香、落日与荷荫,彼此相辅相成。鱼戏莲动、水漾见龟,诗人将景物描摹得精妙入微,意趣横生,其中还蕴含着理趣,更有诗人的情感与心灵触动。尾联“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与荷花相关的典故。先想到魏都铜雀园芙蓉池,那里曾是曹丕、曹植等人宴游赋诗之地,留下诸多咏荷佳作。李峤用典精妙,一个“难”字,隐含对盛事不再的怅惘。“楚服”则暗用屈赋中以荷制衣之意,彰显荷花高洁,亦有自明心迹之效。两处用典不着痕迹,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荷花形象与诗篇内涵。
4. 作品点评
此诗为荷花精心描摹,着重于点染映衬之法,将荷花置于雨后绿池这一背景中。在这方天地里,阳光洒落、微风轻拂,乌龟浮游、鱼儿嬉戏,共同绘就一幅天然优美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从画面构建来看,诗人取象与布局颇具巧思。诗中景物繁多,却层次分明。有远景近景之异,有上方下方之分,有隐有显,有动有静。它们相互映衬、彼此渲染,各展其妙,趣味无穷。诗歌用笔细腻丰富,情感随着文字节奏起伏摇曳。每一句都蕴含深意,每一个字都韵味悠长,尽显初盛唐诗深厚典雅的风格,也体现出诗人咏物诗所特有的从容闲适之态。全诗铺陈描绘便成生动画面,旁征典故即成精妙情思。开合之间变化自然,一气呵成。虽未蕴含深奥大义,但单论对荷花形态与神韵的描摹,足见诗人高超的写作功力。
上一篇:唐·王勃《观内怀仙》
下一篇:唐·王鲁复《吊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