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ài
cán
dān

朝代:唐作者:鱼玄机浏览量:1
lín
fēng
xīng
tàn
luò
huā
pín
fāng
qián
xiāo
yòu
chūn
yīng
wéi
jià
gāo
rén
wèn
què
yuán
xiāng
shèn
dié
nán
qīn
hóng
yīng
zhǐ
chèn
shēng
gōng
cuì
kān
rǎn
chén
zhì
gēn
shàng
lín
yuàn
wáng
sūn
fāng
hèn
mǎi
yīn

译文

迎着风连连叹息,花瓣纷纷飘落不停,花香暗暗消散,转眼又过了一个春天。应该是价格太过高昂,无人敢来问津,却因为香气过于浓郁,连蝴蝶也难以亲近。如此娇艳的红花,只配生长在皇宫之中,翠绿的枝叶,怎堪沾染路边的尘土。等到被移植到皇家上林苑,贵族子弟们才后悔当初没能买下。

逐句剖析

"临风兴叹落花频":迎着风连连叹息,花瓣纷纷飘落不停,

# 频:频频不断。

"芳意潜消又一春":花香暗暗消散,转眼又过了一个春天。

# 潜消:暗暗地消失。

"应为价高人不问":应该是价格太过高昂,无人敢来问津,

# 不问:不敢询问。

"却缘香甚蝶难亲":却因为香气过于浓郁,连蝴蝶也难以亲近。

# 难亲:难以亲近。,缘:因为。

"红英只称生宫里":如此娇艳的红花,只配生长在皇宫之中,

# 称:配,够格。,红英:鲜花。

"翠叶那堪染路尘":翠绿的枝叶,怎堪沾染路边的尘土。

"及至移根上林苑":等到被移植到皇家上林苑,

# 上林苑:宫苑名。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皇家花苑。

"王孙方恨买无因":贵族子弟们才后悔当初没能买下。

# 王孙:指贵族子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卖残牡丹》是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表面上描摹凋零牡丹的姿容,实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诗中以残败牡丹自喻,既暗含才德难遇的愤懑,又彰显孤傲不屈的风骨,折射出诗人因清高遭际冷遇、因卓荦才情备受排挤的生存困境。通过物我交融的手法,既抒发了身世飘零的感伤,又展现了矢志不渝的品格追求。全篇语言清丽含蓄,寄寓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鱼玄机(844?~868),唐代诗人。原名幼薇,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为补阙李亿妾,因李妻不容,于咸通中出家为女道士。鱼玄机的诗多写男女情思,属对工稳,遣词用典有新意,写男女之情真切细腻、坦率热情,也有婉曲细腻、意境雄浑阔大、恬淡悠闲之作。其诗善用意象,注重炼字以及艺术手法和叠字的使用。其诗作展现了女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一些唐朝的社会活动,同时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以及乐观的生命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念,为后世女性主义的研究作出贡献。有作品《寄李亿员外》《江行》《赋得江边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无从考证,但依据其反映的内容和心绪来推测,应是鱼玄机晚年创作的诗作。时值暮春时节,诗人在长安目睹市集中滞销的牡丹,联想到自身飘零境遇,不禁对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产生深刻思索,于是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残牡丹因价高香烈无人问津,最终只能空待宫苑的命运,以物喻己,体现女诗人清高孤傲却难被世俗接纳的境遇,表达了对才华埋没的愤懑与对命运不公的悲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以凋零意象开篇,通过“风前落蕊”的场景构建起全诗哀婉基调。诗人驻足疾风之中,目睹牡丹花瓣在狂风中簌簌飘零,连声慨叹。此处“落花”既呼应题目“残”字,又暗示美好事物的易逝;“风”作为摧折力量,实则是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映射,这株被狂风摧残的牡丹,已然超越自然的凋谢,成为美好遭外力摧毁的隐喻。“叹”字如画龙点睛,是对眼前景象的即时反应;“频”字双关妙用,既状落英纷坠之密,又写诗人驻足凝望时叹息声声的绵延不绝。颔联“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运用工整对仗,揭示牡丹的双重困境:其高贵品格令人却步,其馥郁芬芳反使虫媒疏离。前人评此联暗含托喻,或指涉士人清高导致的仕途困顿,亦或暗讽世态炎凉。这种“香艳其表,孤寂其里”的矛盾书写,恰似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映照。颈联“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继续深化意象对比,以宫廷禁苑与市井尘途的空间对立,构建牡丹命运的二元叙事。娇艳花容本应点缀皇家宫阙,却无奈委身市井道路,这种错位命运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质疑,更是对人才埋没的隐晦批判。工整对仗间暗含价值判断,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社会隐喻。尾联“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采用戏剧性转折,设想牡丹终获重视却已错过时机的情况。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既强化了美好事物易逝的悲剧内核,又暗含对当权者忽视人才的讽喻。表面写王孙迟悔,实则寄托着诗人对现实际遇的深沉感慨:当理想抱负终得实现之时,往往已是华年不再的怅惘时刻。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抒发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向上不能高攀,因清高不被赏识;向下不能低就,因才高不被接纳;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暮年境遇。这种命运并非鱼玄机个例,而是封建时代女性的集体宿命。在男权体制下,女性长期被物化为商品,唯有通过取悦掌握话语权的男性群体,方能换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千百年来,这种将人物化的生存范式构成了女性难以逾越的结构性困境。此诗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其思想意义就在于作者把这种模式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此语,岂但寄托,渐说向忿恨上去。千古有情人,所托非偶,便有不能自持以正意,此岂其人之罪哉?亦有使之者矣!

明钟惺《名媛诗归》

#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二句)别有寄托。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杨柳枝》

下一篇:唐·李远《咏鸳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