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渡头行客稀":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
# 行客:过客;旅客。,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罟师荡桨向临圻":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 临圻: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唯有相思似春色":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
# 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江南江北送君归":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 归:又作“之”。,君:一作春。,江:大江,今指长江。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沈子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以“杨柳渡头行客稀”开篇,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通过杨柳这一意象,烘托出送别的氛围,同时以“行客稀”反衬出送别时的凄清和对友人的不舍。诗中以“相思似春色”比喻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相思比作无处不在的春色,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祝福。诗中运用了“以景寓情”的手法,将自然之景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深刻。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清丽。最后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通过奇妙的想象,赋予了离别一种温暖而生动的情感,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相思之情的细腻表达,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的前两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将杨柳、渡头、行客稀少等具体景物与送别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送别的凄清氛围。杨柳象征着离别之情,而“行客稀”则反衬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情景交融:“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则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比作无处不在的春色,让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情景妙合无间,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深刻。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这两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以“杨柳渡头”开篇,点明送别的地点,同时借助“杨柳”这一意象,自然引出离别的情感。“行客稀”三字渲染出渡头的冷清,反衬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罟师荡桨向临圻。”则通过描写友人乘船离去的动作,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将送别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这两句是诗的点睛之笔,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诗人将“相思”比作“春色”,赋予了离别一种温暖而生动的情感。春色无处不在,诗人希望自己的相思之情也能像春色一样,无论江南还是江北,都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巧妙地将自然之景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深刻。诗人没有直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通过“相思似春色”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牵挂与情谊。
4. 作品点评
《送沈子归江东》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独特处理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诗中“行客稀”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离别时的凄清场景,反衬出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诗的末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是点睛之笔,将相思之情比作无处不在的春色,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这种以景喻情的手法,不仅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还赋予了离别一种明快而丰满的基调,避免了传统离别诗的悲切与沉重。与牛希济《生查子》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相比,两者都运用了以景喻情的手法,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奔放,风格更加浑成大气,与王维的诗句相比,虽手法相近,但各有千秋:王维的诗句低回婉约,而此诗则明快自然,各具独特魅力。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巧妙描写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将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写得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相思之情与自然景色完美融合,展现了其动人的艺术魅力,堪称离别诗中的佳作。
# (首二句)别景寥落,情殊怅然。(末二句)相送之情随春色所之,何其浓至清新。
明顾可久《唐诗直解》
# 盖相思无不通之地,春色无不到之乡,想象及此,语亦神矣。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别景落寞,别思悠远,造意自慰,抒尽离情。周敬曰:造出情致,自不落套,作苦思何由得?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乐府音节。顾云:别景寥落,情殊怅然。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春光无所不到,送人之心犹春光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援拟入情,乐府神髓(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以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春色”跟首句,衬垫渲染法。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