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xiān
liú
shào
xīn
huà
shān
shuǐ
zhà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táng
shàng
shēng
fēng
shù
guài
jiāng
shān
yān
wén
jūn
sǎo
què
chì
xiàn
chéng
xìng
qiǎn
huà
cāng
zhōu
huà
shī
shù
hǎo
shǒu
duì
róng
xīn
shén
zhī
jūn
zhòng
háo
dàn
yuè
zhèng
qián
yuǎn
guò
yáng
dān
fēi
xuán
liè
nǎi
xiāo
xiāng
fān
qiǎo
rán
zuò
tiān
xià
ěr
biān
wén
qīng
yuán
fǎn
qián
fēng
nǎi
shì
chéng
guǐ
shén
yuán
lín
zhàng
yóu
shī
湿
zhēn
zǎi
shàng
tiān
yīng
tíng
chūn
huán
huā
yuǎn
wēng
míng
zhōu
cāng
làng
shuǐ
shēn
qīng
míng
kuò
àn
dǎo
qiū
háo
jiàn
xiāng
fēi
shí
zhì
jīn
bān
zhú
lín
jiāng
huó
liú
hóu
tiān
jīng
ài
huà
suǐ
yǒu
liǎng
ér
láng
huī
ér
cōng
míng
dào
néng
tiān
lǎo
shù
diān
xiǎo
ér
xīn
kǒng
kāi
miǎo
shān
sēng
tóng
ruò
yún
mén
wèi
zài
qīng
xié
cóng
shǐ

译文

厅堂上不该生出枫树,为何江山间突然升起烟雾。听说你刚画完《赤县图》,又乘兴挥洒出隐逸山水的趣味。画师虽然很多,难得遇到高手。面对这幅画,我全神贯注,深知你倾注了心血与笔墨。你的画技岂止超过祁岳、郑虔,连前代名家杨契丹也难与你比肩。莫非是昆仑仙山的玄圃崩裂,或是潇湘水波倒卷翻腾。静坐画前,恍若置身天姥山下,耳畔似有清猿啼鸣。回想昨夜蒲城风雨交加,原来是画中鬼神被惊动。刚做好的山水屏障墨迹未干,仿佛天神感动得流下泪水。画中春日野亭,野花蔓延天际,暮色中渔翁独钓孤舟。沧浪江水深邃如海,倾斜的河岸与小岛纤毫毕现。虽然看不见湘妃鼓瑟,但江边斑竹至今鲜活如生。刘侯天赋异禀,爱画深入骨髓。自己膝下有两个儿子,作画同样出类拔萃。大儿子聪慧过人,能在悬崖峭壁添画老树。小儿子心思灵巧,能描摹山僧与童子的神态。若耶溪畔,云门寺旁。我为何还要困在尘世泥淖,从此换上青鞋布袜,归隐山林。

逐句剖析

"堂上不合生枫树":厅堂上不该生出枫树,

# 不合:不该。

"怪底江山起烟雾":为何江山间突然升起烟雾。

# 江山:一作“山川”。,底:什么,为什么。

"闻君扫却赤县图":听说你刚画完《赤县图》,

# 赤县:唐时京都所辖的县称赤县,此指奉先县。,扫却:画成。扫,有一挥而就的意思。,君:指刘单。

"乘兴遣画沧洲趣":又乘兴挥洒出隐逸山水的趣味。

# 沧洲:滨水之地,古时常用以称隐士居住的地方。

"画师亦无数":画师虽然很多,

"好手不可遇":难得遇到高手。

"对此融心神":面对这幅画,我全神贯注,

# 融心神:全副身心都用进画里,即呕心沥血作画。,此:指山水障。

"知君重毫素":深知你倾注了心血与笔墨。

# 重毫素:重视绘画,酷爱绘画。毫素,毛笔和素绢,都是用来绘画的。

"岂但祁岳与郑虔":你的画技岂止超过祁岳、郑虔,

# 郑虔:杜甫好友。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说他“善画山水,山饶墨,树枝老硬”。,祁岳: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图绘宝鉴·补遗》说他“工山水”。

"笔迹远过杨契丹":连前代名家杨契丹也难与你比肩。

# 杨契丹:隋朝名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说他官至上仪同,列为“上品中”。,笔迹:指绘画技法。

"得非悬圃裂":莫非是昆仑仙山的玄圃崩裂,

# 裂:一作“坼”。,悬圃:一作“县圃”。传说为昆仑山巅名,乃仙人所居之处。

"无乃潇湘翻":或是潇湘水波倒卷翻腾。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湘江,潇水在零陵县人湘江,合称“潇湘”。

"悄然坐我天姥下":静坐画前,恍若置身天姥山下,

#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州东、天台西北。杜甫早年游吴越时曾到此,《壮游》诗有“归帆拂天姥”之句,可证。,悄然:不知不觉貌。

"耳边已似闻清猿":耳畔似有清猿啼鸣。

# 清猿:猿的叫声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渌水荡漾清猿啼。”

"反思前夜风雨急":回想昨夜蒲城风雨交加,

# 反思:回想。

"乃是蒲城鬼神入":原来是画中鬼神被惊动。

# 蒲城:即奉贤县旧名。因唐睿宗李旦死后葬于蒲城西城西北之桥陵,遂改名奉先。蒲:一作“满”。,乃:一作“恐”。

"元气淋漓障犹湿":刚做好的山水屏障墨迹未干,

# 障犹湿:是说墨迹未干。,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气。

"真宰上诉天应泣":仿佛天神感动得流下泪水。

# 真宰:指天神。

"野亭春还杂花远":画中春日野亭,野花蔓延天际,

# 春还:春回大地。

"渔翁暝蹋孤舟立":暮色中渔翁独钓孤舟。

# 暝:暮夜。

"沧浪水深青溟阔":沧浪江水深邃如海,

# 沧浪水深青溟阔:一作“沧浪之水深且阔”。沧浪:多用于形容水包极清。青溟:青色的大海。

"欹岸侧岛秋毫末":倾斜的河岸与小岛纤毫毕现。

# 秋毫末:指所画岸、岛等景物细致入微。,岛:一作“岸”。,侧:旁边,不在中央。,欹:倾斜。一作“峰”。

"不见湘妃鼓瑟时":虽然看不见湘妃鼓瑟,

# 鼓瑟:语出《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湘灵,即湘妃。,湘妃: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死后,二妃痛哭。泪珠洒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名湘妃竹。

"至今斑竹临江活":但江边斑竹至今鲜活如生。

"刘侯天机精":刘侯天赋异禀,

# 天机:犹言灵性。,刘侯:指刘单。

"爱画入骨髓":爱画深入骨髓。

# 入骨髓:是说酷爱作画。

"自有两儿郎":自己膝下有两个儿子,

"挥洒亦莫比":作画同样出类拔萃。

# 莫比:无人可比。,挥洒:挥笔洒墨,指作画。

"大儿聪明到":大儿子聪慧过人,

# 聪明到:犹言绝顶聪明。到,至、极。

"能添老树巅崖里":能在悬崖峭壁添画老树。

"小儿心孔开":小儿子心思灵巧,

# 心孔开:心窍机灵。

"貌得山僧及童子":能描摹山僧与童子的神态。

# 貌:描画,描摹。

"若耶溪":若耶溪畔,

#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若耶山下。

"云门寺":云门寺旁。

# 云门寺:临若耶溪,风景优美。杜甫年轻时曾到此。

"吾独胡为在泥滓":我为何还要困在尘世泥淖,

# 泥滓:泥垢,比喻俗世。,胡为:为什么。

"青鞋布袜从此始":从此换上青鞋布袜,归隐山林。

# 青鞋布袜:隐者所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主要赞美友人刘单的山水画作。全诗分三段:前四句讲刘单刚画完《赤县图》又接着创作山水屏障,直接点明主题。中间二十八句先发挥想象,称赞画中山水神奇非凡,再具体描述画面内容,最后感叹画家技艺高超。结尾四句则借画作抒发自己想要归隐江湖的愿望。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生动传神,虚实结合,笔触饱满,结构清晰,读来让人感受到画中山水的起伏变化和作者的情感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奉先县离长安约两百里,县令是杜甫妻子杨氏的同族。当时长安秋雨连绵闹饥荒,杜甫便把妻儿送到奉先暂避。他在那里结识了擅长画画的县尉刘单。此诗是一首题画诗,为记录刘单父子绘制山水屏风的技艺过程,让人仿佛亲见名画,杜甫便写下这首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刘少府新作山水屏障的奇幻意境,既称赞画家的挥毫之妙,又借流露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杜甫以画境寄情、诗画交融的艺术特色。

2. 分段赏析

这首题画长诗的开头确实出人意料,让人惊讶。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曾指出这开篇令人称奇。虽然让人吃惊,但并非没有根据地故弄玄虚,而是合情合理的叙述起因。天宝十三年秋天,杜甫因为长安生活费用高昂,送家人到奉先县暂住,这才有机会见到刘少府和他的山水画作。这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刘少府的名字,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开头。当杜甫去拜访刘县尉时,走进他家厅堂,一眼就看到了这幅山水屏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人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给杜甫这位欣赏者带来的感受。这幅屏障一下子就吸引了眼光很高的杜甫,可见绝非普通之作。画中枫树的生长、烟雾的升起,又用文字描绘出了画的真实生动,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开头的这两句,就已经统领了全篇。在惊讶赞叹之余,杜甫自然会向主人询问这幅屏障的来历。于是就有了“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唐代画家作画,通常不题款,也不会写上“某某图”或一段诗文,所以杜甫是通过询问才知道的。“扫却”是指快速落笔,可见刘少府绘画技艺的熟练。唐代山水画中有写实风格的作品,如杜甫后来在成都所咏的"蜀道地图"。先画赤县图,引发了作画兴趣,于是“乘兴遣画沧洲趣”,不受实景限制的写意风格,画家精神自由,情趣酣畅,技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沧洲趣”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全诗的核心,也就是主题所在。谢朓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写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沧洲趣”指的是与仕途官场相对的隐逸情怀。这首诗提到了三个方面:画家刘少府、他的山水屏障作品以及诗人自己,这三者都通过“沧洲趣”联系在一起。“画师亦无数”以下的六句,算是第二部分,赞美刘少府是难得的画家。这种赞美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说画师虽然很多,但高手难得。而你的这幅画让我心神俱醉,可见你非常重视绘画,功力深厚,确实是位高手。第二层说当代名家祁岳、郑虔都比不上你。第三层说即使是前代名家杨契丹,你也远远超越。这三层逐步递进,赞誉越来越高。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杨契丹的画被列为“上品中”,那么刘少府应该是“上品上”了。刘少府可能就是后来代宗时期被宰相元载提拔的礼部郎中刘单,但至今没有发现他擅长绘画的记载。在盛赞画家之后,又回到画作本身,“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从大处着眼,描写屏障山水的奇妙。这画中的山水无法具体指认,难以命名,“得非玄圃张,无乃潇湘翻”,于是用惊奇的语气赞叹:昆仑山顶的玄圃是仙人居所,流向洞庭的潇湘也是神人所在,玄圃的山分裂到画上,潇湘的水翻腾在画中,这种神奇超妙可以想象却难以用语言描述。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比喻,还显得有些虚幻,接着进一步具体化:“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似已闻清猿”。诗人仿佛置身画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宋代黄山谷就借用这个意思,写了一首题画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焕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对画作神妙的形容,到这里已经达到极致。殊不知达到极致还能更上一层“及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画能移人已经不算奇妙,更神奇的是足以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而且借用本地风雨,说得活灵活现。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惊叹杜甫诗思的奇崛,这种写法也对后人影响深远。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石破天惊逗秋雨”,就是从这里化用而来。这种浪漫夸张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元气淋漓障犹湿”,画上水墨的渲染变幻正是它生动的缘由。杜甫不愧是杰出的鉴赏家,他不仅能深刻欣赏画作的趣味,精通画理,还熟知画法。上面八句勾勒出了整幅屏障的大致轮廓,“野亭春还杂花远”以下六句,则描绘了画中的细节,这样的顺序,也与山水画的创作过程相吻合。“野亭春还杂花远”是陆地近景,“渔翁瞑踏孤舟立”是水中近景,“沧浪水深青溟阔”是水的中远景,“欹岸侧岛秋毫末”是水边远景,“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又是水边的近景。能分辨出竹子的种类,必须是画的下方近处。这六句的写法之妙,不仅体现了山水的环绕交错,近处细致远处简略,还让我们仿佛跟随杜甫观赏时的视线移动。“刘侯天机精”以下至篇末,如同画作最后的修饰点缀,完美无缺,总结了全篇。“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呼应前面的“知君重毫素”,说刘天资聪颖,又热爱绘画至于深入骨髓,技艺之精湛,不言而喻,这就解释了他的画为何如此出神入化。“两儿郎”六句,人与画同时收尾,都达到了完美境界。一位当代技艺高超的画家还有两个儿子继承家学,一幅神奇的山水屏障加上老树山僧和童子更添情趣,都让人感到愉悦,笔锋一转,说到诗人自己。“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看起来似乎收得太突然,前代评论家们都提到这一点,但没有说清原因。其实,只要明白杜甫通篇都没有脱离画面,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3. 作品点评

全篇虚实相生,画面起伏多变,形象鲜活,笔触扎实,结构清晰,实为古代题画诗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画山水诗,少陵数首,无人可继者……苕溪渔隐曰:少陵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尤为超绝。荆公、东坡二诗悉录于左,时时哦之,以快滞懑。

宋许彦周《诗话》

#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七诉天应泣。”……此皆穷本探妙,超出准绳处,不特状写景物也。

宋黄彻《巩溪诗话》

#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钟云:唐突得妙。钟云:追写冥理,疑畏交集。钟云;从何处插入。

明钟惺《唐诗归》

# 起便见画得妙,“得非”“无乃”“悄然”“已似”并“裂”字、“翻”字,便入画妙;“野亭春还”四句,描写兴致;“若耶”“云门”,见画中景象仿佛。徐中行曰:亦奇,亦脱,是何等气韵生动,摹拟逼真!蒋一梅曰:信口拈来都妙,自有画意。末,动人谋隐之思。周启琦曰:诗成画外之意,画写意外之情:妙得诗画三昧。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社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乃“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从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风雨急”,已而忽入“两儿挥洒”,突兀顿拌,不知所自来,见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转“云门若耶”、“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而诗中之画,令顾、陆奔走笔端。

明王嗣奭《杜臆》

# 是“新画”。皆有“新”字在。大概写。跌断,插人四句。新障变化曲折,并奉先少府亦不漏略。言其明。言其暗。言其平。言其侧。“野亭”以下六句细写,逐层不乱。带叙。画其高处。画其下处。四句又将大处细景补出。暗应“新”字结。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中间“反思前夜风雨急”四句,向笔墨通神处一衬,将前后实写底俱映得灵异深沉,此以虚运实之妙。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起处飞腾而入,末则余波绵邈,中间忽然顿挫,刻意奇警,与李白《同族弟烛照山水画壁歌》用意正同而各极其妙。

清乾隆皇帝《唐宋诗醇》

# 惊风雨、泣鬼神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见画时思游名山,神游题外(末句下)。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突兀。张上若云:以画作真,落想甚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亦若有神助。邵子湘云:忽接景语,妙。指点极缥渺。结到移情处,宛入真境,神游题外,尤觉去路邈然。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沧浪水深青溟阔,攲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等句,笔底烟云,透出纸背,无能继者。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章法作用,奇怪神妙,此为第一,韩、苏以下无之。起突写二句,妙。下始接叙画,已奇矣。“画师”以下,接叙人,作两层跌入。“得非玄圃”数句,又接写画,乃遥接“烟雾”句下也,却隔两段。“耳边”句,随手于议写中起棱,“反思”四句棱汁。“野亭”六句又接写画,乃遥接“闻猿”句下也,却隔一段。“不见”二句,又于写中起棱。“刘侯”一段铺叙,乃接“杨契丹”句下也。每接不测,奇幻无伦。“若耶”四句,另一意作结,乃是兴也,远情阔韵。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澜阔,逸宕则神韵远:诸法备矣。须细细揣摩。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下一篇:唐·戴叔伦《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