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ǐ
使
zhì
sài
shà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5
dān
chē
wèn
biān
shǔ
guó
guò
yán
zhēng
péng
chū
hàn
sài
guī
yàn
tiān
yān
zhí
cháng
luò
yuán
xiāo
guān
féng
hòu
zài
yān
rán

译文

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逐句剖析

"单车欲问边":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

# 单车欲问边: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过居延":途中经过居延。

# 属国过居延:一作单车欲问边。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出汉塞":像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

#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归雁入胡天":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 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大漠孤烟直":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长河落日圆":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

#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都护在燕然":(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 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使至塞上》为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行诗,首联点明出使目的与地点,颔联以“征蓬”“归雁”自喻,暗写诗人受排挤后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锋一转,勾勒出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圆”二字凝练精准,展现出边塞特有的苍劲与苍凉。尾联虚写萧关逢候骑的场景,以“燕然未勒”的典故含蓄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叹。全诗通过“出汉塞”“入胡天”的空间转换,将个人失意融入苍茫天地,在雄浑的自然景观中实现情感升华,既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悲怆,又彰显出盛唐士大夫特有的慷慨豪迈与开阔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于青海西大破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宣慰军情,兼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此次出塞名义上是差事,实则因王维受朝廷排挤而外放。途中王维写下此诗,既记录边塞风光,亦暗喻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介绍了诗人王维奉命出使塞上的经历,描绘了途中所见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壮阔风光,体现了诗人借蓬草、归雁自比的飘零之感,表达了因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与悲伤,以及受大漠雄浑景色熏陶净化后,对边塞胜利的赞叹和显露出的豁达、慷慨悲壮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前句写实,诗人抵达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是眼前实景;后句“都护在燕然”为虚写,诗人并未亲见都护,只是听闻其在燕然作战,拓展空间,从眼前萧关延伸至遥远燕然,虚实相生,既展现边塞军事布局,又暗示战争局势,引发想象。融情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大漠是实景,“孤烟直”凸显边塞荒凉单调,却又蕴含诗人坚守的心境;黄河“长”流,落日“圆”,在壮丽画面里,融入诗人从孤寂到受自然震撼、情感得以净化升华的过程,将个人渺小置于天地雄浑间,孤寂被豁达取代,景中有情,情随景生。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蓬草随风飘飞,远离故土,象征着诗人被迫离开朝廷,漂泊不定的境遇;归雁每年季节性迁徙,飞向远方,正如诗人出使塞外,前路茫茫,此比喻生动展现其孤寂落寞之感,且不着痕迹地交代行程。

3. 分段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此句开篇点明诗人出使塞上的出行方式与目的,“单车”尽显孤寂,一人一车轻装简从,暗示此行的冷清,没有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为全诗奠定孤独基调;“欲问边”直白道出诗人肩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慰问、察访军情,简洁明了开启塞外之旅,让读者迅速知晓诗缘何而起,初窥诗人远行的身影。“属国过居延”:进一步明确目的地,居延地处西北边塞,路途遥远艰辛,诗人跨越漫长距离奔赴此地,既展现出大唐疆域之辽阔,又侧面烘托出诗人不辞辛劳,即便遭排挤外放仍忠于使命,一个地名,拓展了空间视野,使读者仿若跟随诗人脚步踏入那片苍茫塞外之地。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巧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蓬草随风漂泊、居无定所,恰如诗人身负皇命离京远行,不知前路几何;归雁振翅北飞,飞入异域他乡,亦似诗人远赴胡地,远离熟悉的朝堂与家园。古诗常以飞蓬喻游子,此处用于身负重任的大臣,独特且精妙,与“单车呼应,强化飘零孤寂之感,短短十字,万里行程、内心落寞尽在其中,满是激愤抑郁,令人感同身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聚焦沙漠典型景致,“大漠”广袤无垠,为画面铺就宏大底色;“孤烟直”,那缕孤烟直直升腾,在空旷天地间显得格外醒目,既写出沙漠的寂静,又展现出一种挺拔向上之力;“长河”蜿蜒,与大漠的横向延展相衬,“落日圆”,浑圆的落日徐徐落下,给冷峻大漠添一抹温暖余晖,二者动静结合、纵横交错,勾勒出边陲大漠雄浑壮阔、奇伟瑰丽的景象,尽显诗人对塞外风光的敏锐捕捉与高超描绘能力,境界大开,震撼人心。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收尾处场景转换至边塞,诗人抵达萧关,满心期望遇见将官交流军情,却只逢侦察兵,被告知首将远在燕然前线作战。此景既如实反映边塞紧张局势,将士们奋勇御敌,暇顾及来使;又侧面暗示诗人此行的波折,一腔热忱前来,却未能如意沟通,将个人遭排挤、远行的无奈融入其中,无同时对前线将士表达敬意,在失落与感慨交织中结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一方面生动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生活风貌,另一方面真切映照出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他因遭受排挤,踏上出使之路时满是孤独、寂寞与悲伤;然而,途中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致深深触动了他,使其内心得到熏陶与净化,进而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最终显露出豁达超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四写其芜远,故有“过”字、“出”“入”字。五六写其无人,故用“孤烟”“落日”、“直”字、“圆”字,又加一倍惊恐,方转出七八,乃为有力。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

清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江》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

# 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近现代王观堂《人间词话》

# 亦是不用一辞。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归雁”句自是别调。

明李攀龙《唐诗选》

# 此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馀。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蒋仲舒曰:旷远之景,孤烟如何直,须要理会。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李于鳞选律,多取边塞,为其尚气格也。此篇与《送平澹然》、《送刘司直》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馀,终是风雅正调。起得便。蒋仲舒云“孤烟如何直,须要理会”。夫理会何难,骨力罕敌。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宗臣曰:阔大悲壮。黄家鼎曰:别调。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一结平好,蕴藉遂已迥异。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评:五六苍亮,骎骎气分,写景如生,足为名句。汪玉杓曰:前半气势莽苍,倒排山海。五六写景如生,然亦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结另意,有开拓。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大漠”两句,边景如画,工力相敌。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直”字、“圆”字,十二分力量。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下一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