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
#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 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枯:枯萎。荣:茂盛。
"野火烧不尽":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
# 烧不尽:无法烧尽。,野火:焚烧荒野枯草的火。
"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 生:活着,生机。
"远芳侵古道":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
# 远芳侵古道: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晴翠接荒城":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一说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又送王孙去":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
#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满别情":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赋得”为题,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命题诗作的格式。诗的首联点明古原上的草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的生命循环。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动展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颈联描写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道,晴朗时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进一步描绘了草的广袤。尾联由草及人,写又一次送别友人,那茂盛的草仿佛也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全诗借对草的描写,既赞颂了生命的顽强,又寄托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叠字:首句“离离原上草”“离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古原上青草生长繁茂、绵延不绝的样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为后文对草的描写奠定基础。化用:结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以草的茂盛烘托离别的愁绪,增强了诗歌感染力,点明送别主题。
3. 分段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野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它们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的过程。“离离”运用叠字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草的繁茂状态,开篇便展现出了古原上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点明了草的生命循环规律。“一岁一枯荣”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野火熊熊燃烧,将草烧得看似一无所有,但只要春风一吹,草儿又会顽强地从地下钻出来,重新焕发生机。这一联高度赞美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前两联聚焦于“古原草”的“草”之生命力,接下来的两联则巧妙地将视线从“草”转向“古原”,从而引出“送别”的主题,这一转折可以说的上匠心独运。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的芳草不断地蔓延生长,逐渐覆盖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天气下,那翠绿的草色一直延伸,仿佛与荒凉的城池相连。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草的广袤和生命力的强大,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远芳”与“晴翠”都是对草的描绘,但较之于“原上草”,它们所呈现出的意象更为细腻、生动。“侵”与“接”两个字,承接了“又生”的意象,进一步形象地描绘出野草蔓延、扩展的态势,再次强调野草是生存竞争中的强者形象。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借用楚辞中“王孙”的典故,写又一次送别友人离去,看着那茂盛的青草,似乎也充满了离别的哀愁。“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这里将草的茂盛与离别的愁绪相联系,借草抒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浓厚。这结尾可以说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地主题,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自然浑成。
4. 作品点评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野草为纽带,将自然规律与人间离别巧妙结合,语言浅近而意蕴深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既是对草木生命力的礼赞,亦暗含对友情不灭的期许。全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情,章法工稳,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诗人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唐张固《幽闲鼓吹》
# 《复斋漫录》云: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之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续古诗》:“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尘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希初唐乎?
明冯时可《雨航杂录》
# 三、四的是佳句,但“一岁一枯荣”虽是起下,而语太显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虽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实是合掌。结句呆用王孙,更庸弱。香山诸体颇称大手笔,此作独枯率窄狭,不能展动,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清谭宗《近体秋阳》
# 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冯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岁一枯荣”句紧接上,方更精神。试置他处,当亦索然。纪昀:此犹是未放笔时,后乃愈老愈颓唐矣。许印芳:“又”字复。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王维《鸟鸣涧》
下一篇:唐·王维《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