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cǎo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yuán
shàng
cǎo
suì
róng
huǒ
shāo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yuǎn
fāng
qīn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yòu
sòng
wáng
sūn
mǎn
bié
qíng

译文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逐句剖析

"离离原上草":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

#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 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枯:枯萎。荣:茂盛。

"野火烧不尽":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

# 烧不尽:无法烧尽。,野火:焚烧荒野枯草的火。

"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 生:活着,生机。

"远芳侵古道":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

# 远芳侵古道: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晴翠接荒城":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一说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又送王孙去":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

#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满别情":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全诗紧扣“古原草”与“送别”双线,前两联通过“野草”“枯荣”“再生”的意象,赞颂生命的顽强;后两联以“古道”“荒城”之景引出送别愁绪,以“萋萋”草色喻离情之浓。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以浅近语言揭示深刻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8年),白居易时年十六岁,为科举应试习作。按唐代科考规则,限定题目须冠以“赋得”二字,内容需紧扣题意,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赋得”为题,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命题诗作的格式。诗的首联点明古原上的草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的生命循环。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动展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颈联描写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道,晴朗时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进一步描绘了草的广袤。尾联由草及人,写又一次送别友人,那茂盛的草仿佛也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全诗借对草的描写,既赞颂了生命的顽强,又寄托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叠字:首句“离离原上草”“离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古原上青草生长繁茂、绵延不绝的样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为后文对草的描写奠定基础。化用:结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以草的茂盛烘托离别的愁绪,增强了诗歌感染力,点明送别主题。

3. 分段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野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它们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的过程。“离离”运用叠字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草的繁茂状态,开篇便展现出了古原上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点明了草的生命循环规律。“一岁一枯荣”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野火熊熊燃烧,将草烧得看似一无所有,但只要春风一吹,草儿又会顽强地从地下钻出来,重新焕发生机。这一联高度赞美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前两联聚焦于“古原草”的“草”之生命力,接下来的两联则巧妙地将视线从“草”转向“古原”,从而引出“送别”的主题,这一转折可以说的上匠心独运。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的芳草不断地蔓延生长,逐渐覆盖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天气下,那翠绿的草色一直延伸,仿佛与荒凉的城池相连。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草的广袤和生命力的强大,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远芳”与“晴翠”都是对草的描绘,但较之于“原上草”,它们所呈现出的意象更为细腻、生动。“侵”与“接”两个字,承接了“又生”的意象,进一步形象地描绘出野草蔓延、扩展的态势,再次强调野草是生存竞争中的强者形象。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借用楚辞中“王孙”的典故,写又一次送别友人离去,看着那茂盛的青草,似乎也充满了离别的哀愁。“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这里将草的茂盛与离别的愁绪相联系,借草抒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浓厚。这结尾可以说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地主题,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自然浑成。

4. 作品点评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野草为纽带,将自然规律与人间离别巧妙结合,语言浅近而意蕴深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既是对草木生命力的礼赞,亦暗含对友情不灭的期许。全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情,章法工稳,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诗人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唐张固《幽闲鼓吹》

# 《复斋漫录》云: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之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续古诗》:“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尘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希初唐乎?

明冯时可《雨航杂录》

# 三、四的是佳句,但“一岁一枯荣”虽是起下,而语太显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虽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实是合掌。结句呆用王孙,更庸弱。香山诸体颇称大手笔,此作独枯率窄狭,不能展动,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清谭宗《近体秋阳》

# 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冯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岁一枯荣”句紧接上,方更精神。试置他处,当亦索然。纪昀:此犹是未放笔时,后乃愈老愈颓唐矣。许印芳:“又”字复。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鸟鸣涧》

下一篇:唐·王维《使至塞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