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湖水清":二月里的湖水是那么的清澈而透明,
"家家春鸟鸣":家家户户鸟儿快乐地鸣叫一派盎然。
# 春鸟:此处是诗人改用南北朝佚名《子夜四时歌》中“春鸟意多哀”句。
"林花扫更落":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径草踏还生":小径上的青草踏上去后又生长起来。
# 径草:野外小路边的野草。
"酒伴来相命":我的酒友又来喊我陪他出去喝酒了,
"开尊共解酲":我们拿出了酒杯,一起打开老酒瓮。
# 酲:意为“运送谷物抵达首都王仓”。“酉”与“呈”联合起来表示“完成运粮差事后喝酒庆祝”。诗中指酣睡后酒醒。,解:打开。,尊:通“樽”,古代饮酒的器皿。
"当杯已入手":醉人的酒杯一旦被握在了我们手中,
"歌妓莫停声":歌妓的歌舞声就再也不让停下来了。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中喜王九相寻》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从题材上看,此诗属于春日宴饮与写景抒情之作。诗歌开篇勾勒早春画卷,描绘出春天早晨的清新景象,颔联进一步展现花开花落、草生草长的自然之态。颈联笔锋一转,刻画人们在春日里的欢聚场景,尾联则通过对酒杯与歌声的描写,将欢乐情绪推至顶点。全诗从景入情,从自然过渡到人文,既展现早春时节的美丽生机,呈现春日宴饮的欢乐惬意,又蕴含诗人对生命、友情的珍惜感慨,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尽显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四句着力描绘春天景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诗人借这明媚的春光,传达出内心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为后文与友人欢聚的喜悦之情做铺垫,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3. 分段赏析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此联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勾勒早春图景。“湖水清”从视觉角度展现澄澈之景,“春鸟鸣”以听觉捕捉生机之声,动静结合间渲染出盎然春意。诗人通过“清”“鸣”二字提炼感官意象,既点明时令特征,又为全诗奠定明朗基调,暗示对自然生命力的敏锐感知。“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以动态对比揭示生命循环的哲思。“扫更落”暗示春花凋零的无奈,而“踏还生”则凸显青草顽强的生命力,形成“落”与“生”的张力。诗人未直抒伤春之情,却通过“扫”“踏”等动词的反复运用,既暗示春光易逝,又暗含对生命更新的欣然接纳,体现冲淡自然的诗风。“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此联转向人物活动,展现友人欢聚场景。“相命”体现默契邀约,“解酲”呼应宴饮之乐,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活气息。诗人以“开尊”动作衔接前文自然之景,将视角从客观物象转向主观情致,为尾联情感高潮埋下伏笔,体现由景入情的自然过渡。“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尾联以直白呼告将宴饮狂欢推向极致。“当杯已入手”定格举杯瞬间的沉醉,“莫停声”以祈使语气强化对欢愉的留恋。诗人摒弃含蓄,以近乎口语化的表达直抒胸臆,既凸显及时行乐的洒脱,又暗含对春日短暂易逝的微妙感慨,形成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韵律和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其用词质朴无华,却饱含着诗人至真的情感。诗句看似像是不经意间随意写出,实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成果,每一处都藏着他的巧思。
# 刘云:亦自豪宕。“家家春鸟鸣”又别,结语情厉不浅。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孟襄阳“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广愧俸钱”,虽格调非正,而语意亦佳。于鳞乃深恶之,未敢从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水清鸟啭,草长花飞,仲春之景丽矣。酒存伴,妓善歌,饮中之胜事也。颔联布生气,尾联见豪举。曰“解酲”,便有一醉累月意。读此篇,孟之风韵可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轻艳如出女郎手,布势较宽,不似孟他作之褊。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水清、鸟啭,紧接草长花飞,写“晚”字得神。后四宴赏之胜事,恰在个中,欢乐难工,此诗有焉。
清屈复《唐诗成法》
上一篇: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下一篇:唐·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