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欲往九龙潭":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去,
# 九龙潭:在祝融峰后,以奇幻著称。,往:一作住。,仙官:神仙有职位的,称仙官。这里尊称方尊师。
"旄节朱幡倚石龛":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 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朱幡: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旄:一作毛。
"山压天中半天上":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
# 山压天中半天上: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洞穿江底出江南":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 洞穿江底出江南: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瀑布杉松常带雨":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
# 瀑布杉松常带雨: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夕阳苍翠忽成岚":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 岚:山林中的雾气。,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苍:一作彩。
"借问迎来双白鹤":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
"已曾衡岳送苏耽":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 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衡岳:指南岳衡山。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方尊师归嵩山的七言律诗,借仙官形象、嵩山景物、双鹤送苏耽等意象,写出了诗人对送别场景的刻画以及对美好道业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夸张:“山压天中半天上”,通过夸张手法,将嵩山高耸入云的气势极致展现,突出其雄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用典:“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运用双鹤送苏耽的典故,丰富了诗歌内涵,巧妙地暗示方尊师道业有成,如同苏耽般将有非凡际遇,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与浪漫色彩。动静结合:“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瀑布”的动态与“杉松”的静态相结合,“夕阳”的静态与“成岚”的动态相结合,动静交织,生动地描绘出嵩山景色的灵动与变幻,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两句,开篇点明诗歌主题为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九龙潭。“仙官”一词赋予方尊师超凡脱俗的形象,暗示其道士身份。“旄节朱幡倚石龛”则生动地描绘出方尊师手持旄节,朱幡倚靠在石龛旁的画面,营造出庄重、神秘的氛围,为后文对其归嵩山修道的描写奠定基础。“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嵩山的雄伟高大,仿佛嵩山从天空压下,停留在半空中,突出其高耸入云的气势。同时,描写九龙潭洞穴幽深,能直通江底并流向江南各地,展现出嵩山的神秘与深邃,暗示此地是修炼的绝佳之地,也表达了诗人对嵩山独特地理风貌的赞美。“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此句从视觉和动态角度描绘嵩山景色。瀑布飞泻,使得周围的杉松仿佛常常带着雨意,展现出山林的湿润与生机。夕阳的余晖洒在苍翠的山峦上,刹那间雾气升腾,形成美丽的岚气。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奇幻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嵩山景色的美妙与变幻,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与赞美之情。“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运用双鹤送苏耽的典故。传说苏耽成仙时,有双鹤迎接他前往仙界。诗人在此借问前来迎接的双鹤,是否曾参与迎接苏耽,言外之意是将方尊师比作苏耽,暗示方尊师道学有成,归嵩山如同苏耽登天一般,会有美好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方尊师的赞美与美好祝愿。
4. 作品点评
《送方尊师归嵩山》是王维送别方尊师归嵩山之作。全诗风格庄重,通过对仙官出行的描写,营造出热闹且富有气势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方尊师的敬重之情。语言上既有生动形象的自然之语,又有工整精妙的对仗之句,句式整散结合,韵律和谐优美。丰富的意象与奇妙的用典,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中有画者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山压”二句)奇境,非此奇句,不能写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山林诗有富贵气。
清王闿运《唐诗选》
# 起,破题明切。中四分写嵩山远近大小景,奇警入妙。收亦奇气喷溢,笔势宏放,响入云霄。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何谓奇?曰:语之奇者,如右丞之《送方尊师归嵩山》;意之奇者,如元微之之《放言》;格之奇者,如少陵之《白帝城最高楼》是也。然奚必尔哉!但如右丞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少陵之“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可矣。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上一篇:唐·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
下一篇:唐·李端《白鹭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