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清无底":澄澈的潭水深不见底,
"萧然静客心":这清幽静寂的环境涤荡着客人的内心。
# 萧然:空寂,这里指环境清幽。
"掾曹乘逸兴":官吏们骑着马,乘着雅兴,
# 掾曹:佐治官吏称“掾”,职官治事分科称“曹”。两者并用,指担任低级官职的人。古代属官的通称。此指刘九。
"鞍马到荒林":来到这富有野趣的山林。
# 到荒林:一作去相寻。
"能吏逢联璧":两位能力强的官吏珠联璧合,
"华筵直一金":这么丰盛的酒宴得花足足一两白银。
# 一金:并非实质,就是用来表示宴席昂贵。唐代一般用“钱”计量费用。一两白银绝非小数目。
"晚来横吹好":天色渐晚,席间助兴的笛声多么美妙,
"泓下亦龙吟":潭水深处,仿佛有蛟龙随着笛声低吟。
# 龙吟:比喻笛声优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宴饮诗。这首诗以秋日宴集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石门山相聚的欢乐场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热情洋溢,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富有盎然的诗意。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空堂一灯青,幽壁百虫语”,通过描写秋风中桐叶声、雨中菊花、空堂孤灯和壁间虫鸣等秋景,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抒发内心的失意与无奈。直抒胸臆:“嗟余岂愿仕,老病归无所”,直接表达自己并非愿意出仕,只是因老病而无处可归的无奈处境;“所余惟一死,忍复类儿女”,直白表明自己即便处境艰难,也不愿像小儿女般懦弱,展现出不甘消沉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石门山的所见所感。“秋水”指的是石门山涧中的泉水。据王士祯《居易录》记载:“(石门山)中有石门寺,寺后日涵峰,峰顶有泉流入溪涧,常形成瀑布。孔尚任在寺前水汇处建亭,名曰‘秋水’。”杜甫与刘九法曹、郑瑕丘在石门山宴集时正值秋季,雨季来临,众水汇聚于石门寺前的谷间,深不可测,故称“秋水清无底”。面对此景,诗人顿生远离尘嚣之感,心情恬然幽静。“客”即诗人自己。颔联交代了刘九法曹的到来。“掾曹”是对属官的泛称,刘九法曹即属此列。“逸兴”指超脱世俗的意兴。由于此地远离喧嚣的城镇,刘九法曹乘兴骑马来到这僻静幽雅之处,增添了宴会的闲适氛围。颈联描绘了宴集的盛况。“联璧”喻指并列的美玉,用以赞美刘九法曹与郑瑕丘二人。《北史·韦孝宽传》中曾用“联璧”形容两位才德兼备的官员,杜甫借此赞美二人。此句写宴会中的人才华出众。下句“华筵直一金”则写筵席的丰盛,“华筵”形容宴席的华美,“直”即“值”,“一金”指筵席的价值,可见其隆重与奢华。尾联极言宴会的音乐之盛,并呼应首句。“横吹”指胡乐,悠扬的音乐令人陶醉,为宴会增添了欢快的气氛;而谷中的涧水轰鸣作响,与席间音乐相呼应。据孔尚任《建秋水亭记》记载:“石门山形如蟠龙,前有台,曰颔珠,幽谷之水由此泻出。石骨多窍,水深处不可测,夏秋间常喷腥雾,疑有蛰龙,当地人称之为龙泓,祈雨辄应。”可见杜甫诗中“泓下亦龙吟”所写实为当地景象。此句既与上句的音乐相映成趣,又与首句“秋水清无底”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 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魏置理曹掾,法曹也。
不详刘昫、张昭远、欧阳修、宋祁等朱注《唐书》
# 瑕丘,山东兖州府治也。石门,山名。在兖州府平阴县,与瑕丘相邻境。郑是官于瑕丘者。
不详刘昫等邵注 ·《唐志》
上一篇:唐·武则天《从驾幸少林寺》
下一篇:唐·董思恭《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