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者乐流水":智者喜好流动的水,
# 动者乐流水:“动者”二句:语本《论语·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乐,喜好。
"静者乐止水":而仁者喜好静止的水。
# 止水:静止不动的水。
"利物不如流":流水有益于万物,
# 利物:给万物带来利益。
"鉴形不如止":止水则帮助人们端正衣冠。
# 鉴形:照见自己的形象。
"凄清早霜降":凄清的早霜已经降下,
"淅沥微风起":微风吹起,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
# 淅沥:象声词。形容雪霰、风雨、落叶、机梭等的声音。
"中面红叶开":水中的红叶散开了,
# 中面:里面,里边。
"四隅绿萍委":四周的绿萍在水波中起伏荡漾。
# 四隅:四方,四周。
"广狭八九丈":水池有八九丈宽,
"湾环有涯涘":围绕着曲折的水岸。
# 涯涘:水边。涯:水边。,湾环:曲水围绕。
"浅深三四尺":它的深度只有三四尺,
"洞彻无表里":池水清澈见底。
# 洞彻:清澈见底。
"净分鹤翘足":干净得可以分辨出鹤举足的样子,
# 分:分辨。
"澄见鱼掉尾":游鱼摆尾也清晰可见。
# 掉尾:摆尾。
"迎眸洗眼尘":看着这洁净的止水可以冲洗掉眼中的不洁物,
# 迎眸:触目,满眼。
"隔胸荡心滓":能让心里的尘埃都涤荡干净。
# 滓:污浊。
"定将禅不别":止水的“定”与“禅”没有分别,
# 定将禅不别:“定”与“禅”没有分别。
"明与诚相似":而它的“明”则与“诚”相通。
"清能律贪夫":止水之清能约束贪婪的人,
# 贪夫:贪婪的人。,律:约束。
"淡可交君子":也能使人体会到君子之交的平淡。
"岂唯空狎玩":何止是白白地玩水,
# 狎玩:接近,戏弄。狎:亲近。,岂唯:难道只是,何止。
"亦取相伦拟":我也把它与人生的道理相互比较。
# 伦拟:比较,比并。
"欲识静者心":如果想要知道静者的心灵,
"心源只如此":他的心性就和这止水一样。
# 心源:心性。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绘止水的澄澈之态,如水面红叶散开、四周绿萍起伏,宽约八九丈且曲折有涯、深仅三四尺而洞彻无表里,以及水中鹤影、鱼游之景,表达了诗人从对静止之水的观照中引出的人生哲理,将止水与自己平静的心灵类比,展现出止水洁净、平静、透明、清淡的特点,从而体现静者的心灵状态。
2. 写作手法
类比论证:“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将止水的澄澈平静与自己的平静心灵相类比,借止水的特性展现静者的内心状态,使抽象的心灵状态变得具体可感。化用:化用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著名命题,将“水”改为“流水”,“山”改为“止水”,以契合自己对动静的感悟,引发读者对传统命题新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玩止水》开篇“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化用孔子言论,表明自己属“静者”,喜爱止水,借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阐述喜爱原因,引出对止水的描写。接着“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描绘秋天早晨止水的景象,展现止水周边红叶、绿萍,及自身的宽窄、深浅,还有水中鹤影、鱼游,体现止水澄澈。随后“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指出止水能洗涤身心,其“定”与禅宗修炼心态相似,“明”与儒家“诚”相通,还能约束贪夫、展现君子之交特点。最后“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强调止水不仅供赏玩,更是静者心灵的写照,借此表达诗人忘情世俗的深静禅心。
4. 作品点评
《玩止水》是白居易诗作中别具一格的篇章,其价值在于以止水为核心意象,深入探讨精神世界与人生准则。诗中语言质朴自然,却生动地描绘出止水的形态与神韵。诗人以止水为喻,层层递进地阐述其象征的精神内涵,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使得诗歌说理而不枯燥,抒情而不浮泛。在文学史上,此诗为后世展现了一种以自然之景反思自我、规范人生的创作范式。
# 见理透,体物精,晋人无此分寸,宋人无此洒脱。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皇甫冉《寄权器》
下一篇:唐·薛涛《十离诗·鹰离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