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松筠相近栽":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
# 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幸:幸亏。
"不随桃李一时开":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
# 妨:妨碍。,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未有花时且看来":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借迎春花之姿,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并隐喻友人的高洁品格与不屈精神。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迎春花与桃李的不同,突出了迎春花的独特之处。桃李在春天竞相开放,而迎春花却独自在早春绽放,不与群芳争艳。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进一步凸显了刘禹锡的与众不同。象征:迎春花在本诗中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刘禹锡高洁品格的象征。诗人通过描绘迎春花的形象,传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松竹作为坚贞高洁的象征,也与迎春花形成了呼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象征体系。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在描绘迎春花,白居易巧妙落笔于松竹与桃李,以曲笔展现迎春之姿。松竹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而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成为春色最早的点缀。因此,迎春花与松竹为友,其高洁坚韧,远非那些一时纷艳的桃李所能比拟。自古以来,文士皆以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而唐人虽爱牡丹,却对桃李多有微词。刘禹锡在其《杨柳枝词》中便写道:“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更在《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以桃花讽刺那些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所言“不随桃李一时开”,恰似麻姑之手,轻轻搔动了刘禹锡心中的痒处,语言看似平易,实则畅快淋漓,直击要害。至于诗的后两句,“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更是别有一番深意。杏园,在唐代是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游宴之地,热闹非凡,群芳斗艳。然而,迎春花却以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先于群芳傲然怒放。它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之时,不妨前来一赏。这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既展现了迎春花的独特魅力,又隐含了对刘禹锡的深深敬意。其中,“岂敢”二字遒劲有力,而“且”字则显得顽皮冷峻,别有一番风味。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来看,这两句诗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他们应召入京,待起用。然而,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此再次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改初衷,从洛阳回到长安便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这两句诗,或许正是白居易对刘禹锡这种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精神的赞美与鼓励。
4. 作品点评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此诗虽聚焦于平凡的迎春花,却以其为媒介,生动勾勒出刘禹锡的神采飞扬,含蓄而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不屈的骨气和洒脱不羁的风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于微小之处见宏大,展现了高超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触及了人物的精神内核与品格高度。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得全诗不仅是对迎春花的赞美,更是对刘禹锡人格魅力的颂扬,令人回味无穷。
# 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刘郎中》的七绝也很风趣:“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诗人把迎春花和人的精神写照融为一体,可谓诗化的升华。
现代巴蜀书社社长汪启明
上一篇:唐·知业《句》
下一篇:唐·孙元晏《吴·青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