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向涔阳":江水朝着涔阳方向缓缓流淌,
# 涔阳:古代洲渚名。《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地在今湖北荆江分洪区以西,地处南平、石首二县与湖南津市交界地带。
"澄澄写月光":清澈的江面倒映着皎洁的月光。
# 写:通“泻”。即倾注。,澄澄:水清貌。水清澈的样子。
"镜圆珠溜彻":圆月如镜悬于中天,清辉似珠玉般流淌,
# 溜彻:光滑清澈。溜:圆。彻:透彻。
"弦满箭波长":满月的光华让波纹如离弦之箭般细长。
# 箭波:形容江水流动迅速有如飞箭。《慎子》:“河下龙门,流驶行箭。”,弦满:形容满月。弦:满月。阴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阴历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弦满,即不缺,为圆月。
"沉钩摇兔影":船桨搅动时,水中的月影微微摇晃,
# 兔影: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故月称兔魄,又名兔影。,沉钩:沉到水里的船桨。
"浮桂动丹芳":漂浮的桂木船散发出丹桂的淡淡芳香。
# 丹芳:红色的桂木放出的香气。,浮桂:浮动的船。桂,桂木船。
"延照相思夕":这轮明月整夜照耀着相思的夜晚,
# 延照:广照,普照。
"千里共沾裳":纵使相隔千里,也仿佛共沐月色泪湿衣裳。
# 沾裳:浸湿、浸染,指泪水打湿了衣裳。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中望月》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以江水、月光为主要意象,借江中望月之景,抒发诗人羁旅途中浓烈的思乡之情,展现出诗人对远方的深切思念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镜圆珠留彻”以“镜”喻月,取其圆满、光洁的特质,突出月光的澄澈透亮,“弦满箭波长”以“弓和箭”喻月,当月亮呈弦月之态时,诗人将其比作“满弓”,既勾勒出月的形状,反衬月光穿透江面的力量感。想象:“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是时空跨越的想象,诗人由眼前月光延伸至“千里之外”,想象远方亲人在同一月夜中与自己共赏月光,“共沾裳”以泪水沾湿衣裳的细节,将相思之情从个人延伸至双方,通过想象构建出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结。对比:“镜圆珠留彻”与“沈钩摇兔影”,通过天上月与水中影的对比,让读者既能感知明月的皎洁圆满,又能看见月影的摇曳生姿。反衬:以动衬静,“镜圆珠留彻”与“沈钩摇兔影”,水中月影的“摇”“动”与天上明月的“圆”“彻”,是以动态反衬月夜的静谧,正如前文中“珠溜”“箭波”等词,通过动态细节让整幅月景图在对比中更显深邃与生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总领全诗,以引出月光为核心。“澄澄写月光”一句虽直白,却颇具韵味。“澄澄”二字凸显月光与江水的澄澈,“写”字则展现出月光普照千里的磅礴气势,赋予画面动态美感。中间四句以夜晚月光铺洒江面的清秀壮丽之景为背景,营造出真假难辨的意境。诗人先后将月亮比作镜子、满弓,借助比喻与想象的手法,对比夜空中的明月与江水中的月影。“珠溜”“箭波”等词语,以及“摇”“动”等动词,为这幅静谧的月景图增添了动感,生动描绘出月影在江中晃动时清澈明净的模样。结尾两句中,诗人想象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如自己思念他们一般思念着自己,深切地表达出绵长的相思之情。此时诗人已临近洛阳,距目的地愈近,想见亲人的渴望便愈发迫切,这种心情在诗句中也有所体现。
# 这首诗写江中之月,写月下之水,抒相思之情。把月光写得清丽隽秀,把水流写得舒缓软荡,从而透出月景下人的思乡之情,景物的静美正衬托出人的思情沉重。全诗写得沉稳情深,委婉动人,让读者在欣赏优美的景物时受到感染。
不详原泊头市文化局局长、中国诗词学会会员范凤驰《新选唐诗》
上一篇:唐·郑锡《送客之江西》
下一篇:唐·刘长卿《喜鲍禅师自龙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