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何日下":你离开故居这么久,不知何时才能回去,
# 居:一作山。
"春草欲芊芊":如今那里的春草怕是已长得茂密繁盛了吧。
"犹对山中月":故居空寂,唯有山月依旧相照,
"谁听石上泉":石上清泉潺潺,却再无人驻足聆听。
"猿声知后夜":深夜猿啼声声,方知夜尽将晓,
"花发见流年":花儿开放可见岁月像流水般逝去。
"杖锡闲来往":如今你拄着锡杖悠闲地来往奔走,
"无心到处禅":心无挂碍,所到之处皆是禅境。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答诗,介绍了鲍禅师从龙山来访的事,描绘了禅师故居春草芊芊、山月照泉的空寂景象,以及猿声传夜、花发流年的时光流逝之景,体现了诗人见到禅师的喜悦,对时光的感怀,和对禅宗“无心”境界的体悟,营造了静谧空灵的禅意氛围。
2. 写作手法
设问:“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以设问起笔,引发对故居境况的联想,暗示故居空置已久,春草繁茂暗含荒寂之感。对偶:“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句式工整,词性相对,分别构建静谧意境与展现时光流逝,增强诗歌韵律美。借景抒情:“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借山中月、石上泉的静谧之景,抒发对山间空寂氛围的感受,融入对禅师居所环境的体悟。意象组合:将“春草”“山月”“石泉”等自然意象,“猿声”“花发”等时间意象,“杖锡”“无心”等禅修意象组合,共同营造禅意氛围,表达对禅理的理解。情景交融:前六句描绘春草、山月、泉声、猿鸣、花开等景,融入对时光、空寂的感触,为尾联禅理表达做铺垫,景与情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对禅师故居的关注。“何日下”暗含对故居近况的惦念,而“春草欲芊芊”则以春草即将繁茂的景象,暗示故居可能久无人居的荒寂。看似写草,实则寄寓着对禅师过往居所的想象,为下文描绘山间景象埋下伏笔。颔联:“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描绘山间夜景。“山中月”依旧高悬,“石上泉”静静流淌,却不知谁在聆听,营造出空寂清幽的意境。月与泉本是寻常景物,此处却因“谁听”的疑问,凸显出环境的静谧与空灵,暗含禅意中的“空”境。颈联:“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借猿声与花开写时光。猿声响起,可知夜已深沉;花儿绽放,可见岁月流转。以具体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既写出时光的悄然,又暗含对岁月变迁的感怀,衔接自然。尾联:“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刻画禅师形象。“杖锡”点明禅师身份与云游状态,“闲来往”显其超然;“无心”化用禅宗思想,表其不执着于外物。此联直接点出禅理,写出禅师无论行至何处,皆能体悟禅境的风度,收束全诗,升华主旨。
# 得陶韦之淡远,具王孟之空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上一篇:唐·卢照邻《江中望月》
下一篇:唐·李白《赠张公洲革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