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边新栽七株梅":花池边刚栽了七棵梅树,
# 株:量词中泛指树木的数量。
"欲到花时点检来":想到开花时我再来查点。
# 点检:即检点、查点的意思。,欲:想要,希望。
"莫怕长洲桃李妒":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
# 妒:嫉妒。,长洲: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北。
"今年好为使君开":今年你要好好为我吐艳。
# 使君:诗人自谓。汉以后对州郡长官尊称使君。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池边新种七株梅树,并表达了对梅花盛开的期待,借梅花与桃李对比,以梅花象征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在朝政腐败、自身屡遭压抑的处境下,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及对友人刘禹锡的情谊,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池边新种的七株梅来抒发情感。梅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诗人以梅自比,即便在朝政腐败、自身屡遭压抑的艰难处境下,仍坚守内心的高洁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对梅花的吟咏,隐晦地传达出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对比:诗中提及“莫怕长洲桃李妒”,将梅花与桃李进行对比。桃李象征着那些在当时官场中争权夺利、趋炎附势的小人,它们艳丽却易凋零;而梅花则代表着诗人及刘禹锡这样坚守自我、品性高洁之人。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与诗人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诗歌的主题。直抒胸臆:“今年好为使君开”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盛开的期待与欣喜之情,同时也隐晦地传达出诗人希望自己与友人能在困境中迎来美好,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直接的情感抒发,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直接点明了种植梅花的地点在池边,数量为七株,“新种”二字紧扣诗题中的“新”意,为后文对梅花的描写埋下伏笔。次句“欲到花时点检来”,生动展现出诗人对梅花盛开的期待之情,“点检”一词,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想要仔细查看梅花生长与开放情况的急切心理。第三句“莫怕长洲桃李妒”,运用拟人手法,将桃李赋予嫉妒的情感,以桃李象征那些在朝政中争权夺利的小人,为梅花营造出一种受排挤的氛围。尾句“今年好为使君开”,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希望梅花能在今年为自己和友人刘禹锡绽放的美好期许,同时也流露出在困境中依然乐观积极的情感,整首诗借梅抒情,将对友人的情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融入其中。
4. 作品点评
《酬刘和州戏赠》是白居易诗作中的独特篇章。全诗模仿《离骚》诗意,写作者在池边种下七株梅树。此诗语言明快自然,巧用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以梅花自比,借梅与桃李对比,凸显诗人坚守高洁品性的形象。虽未产生广泛传颂的千古名句,但独具特色,生动展现了诗人与刘禹锡的深厚情谊,以及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心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一味真朴,不假妆点。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温庭筠《河传·同伴》
下一篇:唐·杜甫《九日寄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