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所好":人们各有所好,
"物固无常宜":不同的事物固然没有统一的合适之物。
# 宜:合适。,固:本来。
"谁谓尔能舞":谁说你能舞蹈,
"不如闲立时":还不如安闲地站着好。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标准的观点,通过对鹤的描述,展现出不同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多样性。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鹤舞动时的状态与闲立时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更欣赏鹤闲立时所展现出的宁静之美,从而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反问:“谁谓尔能舞”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质疑了人们认为鹤只有舞动时才美丽的观点,强调鹤闲立时也有独特之美,引发读者思考。托物言志:以“鹤”为物,通过对鹤“能舞”与“闲立”状态的描述,表达诗人对宁静、静谧生活态度的推崇,寄寓了超越物质追求,保持内心平和从容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鹤》第一句“人各有所好”,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点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语言简洁直白,为后文对事物状态的探讨做铺垫。第二句“物固无常宜”,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适宜状态,引发读者对事物属性和价值的思考。第三句“谁谓尔能舞”,以反问的修辞手法,对人们固有观念中鹤只有舞动才美的看法提出质疑,在形象塑造上,打破了常规对鹤的认知。第四句“不如闲立时”,借物生情,将诗人对宁静状态的推崇之情融入对鹤闲立姿态的描述中,突出了诗歌追求内心平静、摒弃表面繁华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鹤》为白居易之作,以鹤入诗,语言平实。“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点明万物特性与喜好差异,后两句借鹤“闲立”,展现对内心宁静从容的追求,在质朴的表达中,呼唤人们于喧嚣中沉淀,感悟生活真谛,颇具哲理与情思。